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齐巨儒
近日,陕西省礼泉县叱干镇刘家村的鹿舍清风徐徐。一群毛色油亮的梅花鹿悠闲踱步,这片曾以苹果、小麦种植为主的传统农区,因近百头东北梅花鹿的落户,上演着“北鹿南迁”的产业奇迹。
2023年初,刘家村党支部书记刘忠辉带队三赴吉林,在-20℃鹿场蹲守72小时记录数据。“东北能养,咱关中凭什么不行?”考察归来,村集体投资180万元建成现代化鹿场,配备恒温系统、青贮池和疫病监测室。70头长白山种鹿佩戴电子耳标“移民”,体温、投喂量等数据实时上传智慧平台。如今鹿群存栏破百头,幼鹿成活率98%,创北方鹿种在渭北规模化养殖先例。
梅花鹿全身是宝,鹿茸、鹿骨等药用价值高。鹿产品展示厅里,刚采收的鹿茸泛着光泽。“二杠茸每克售价6元,单根价值1.2万元。”刘忠辉介绍,养殖场创新“活体采血”技术,变杀鹿取血为可持续利用。2024年,村集体收益突破36万元,纯利润20万元,1300名村民每股获50元分红。65岁的刘振海攥着分红款感慨:“这些‘梅花银行’比传统种植效益要好得多!”
站在鹿场观景台远眺,振兴蓝图正展开:东侧200亩紫花苜蓿摇曳,鹿粪发酵成有机肥反哺饲草,形成“鹿-肥-草”循环链。一产扩建标准化鹿舍至15间,存栏将达150头;二产建深加工车间,推出鹿茸酒、鹿血酒等产品;三产打造沉浸式体验,游客可参与喂鹿、采茸、配酒。
“明年建冷链物流中心,让新鲜鹿茸48小时直达长三角。”阳光洒在鹿群身上,跳跃的梅花斑点恰似渭北旱塬上升起的星火,照亮乡村振兴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