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玉米夏管正当时 科学管护提产能
文章字数:2505


  炎炎夏日,正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期,苗期促壮、穗期攻粒,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秋粮收成。此时高温高湿交织,病虫害易滋生,旱涝风险并存,田间管理容不得半点松懈。
  本期聚焦夏季玉米管理,从水肥调控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梳理实用技术要点,旨在为种植户提供科学指引。抓好当前管理,既能筑牢玉米抗逆根基,也为后期高产稳产夯实基础。望广大农户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让每一株玉米在夏日里稳健生长。
  玉米夏季管理技术要点
  夏季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以下是玉米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
  水肥管理
  高产稳产的核心
  关键需水期: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水临界期,对水分极为敏感。此时遇旱必须及时灌溉,保证土壤湿度(尤其抽雄前后10天,俗称“卡脖旱”)。
  灌水原则:看天、看地、看苗情。避免大水漫灌,提倡沟灌、滴灌、喷灌等节水方式。
  高温应对:持续高温干旱时,利用早晚凉爽时段灌溉,可有效降低田间温度,缓解高温热害。
  拔节期(小喇叭口期):追施“攻秆肥”,以氮肥为主,促进茎秆健壮和幼穗分化。占总追氮量的30%左右。
  大喇叭口期(约10—12片叶):追施“攻穗肥”,以氮肥为主,配合适量磷钾肥(尤其是高产田或土壤磷钾不足的地块)。此期追肥对增加穗粒数、减少秃尖至关重要,占总追氮量的40%。
  灌浆成熟期:根据长势,可酌情追施“攻粒肥”,以氮肥为主(占总追氮量的10%),防止后期早衰,促进籽粒灌浆饱满。
  病虫害综合防治保叶护穗的关键
  夏季高温高湿,是玉米病虫害高发期。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大斑病、小斑病等叶部病害:关注天气预警,在病害发生初期或流行前(如连续阴雨、高湿天气来临前),及时喷施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嘧菌酯等高效低毒杀菌剂。
  茎腐病(青枯病):注意排水防涝,避免田间积水。发病初期可用药剂灌根(如噁霉灵、甲霜灵等)。
  南方锈病:台风季节易从南方传入,需密切关注,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喷药封锁(三唑酮、戊唑醇、氟环唑等)。
  玉米螟(钻心虫):在大喇叭口期(心叶末期)是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时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颗粒剂丢心或喷雾。
  棉铃虫、甜菜夜蛾、粘虫等食叶害虫:加强监测,在低龄幼虫期喷施甲维盐、茚虫威、虫螨腈等杀虫剂。
  红蜘蛛:高温干旱时易暴发,注意观察叶片背面。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螺螨酯等杀螨剂。
  草地贪夜蛾:重大迁飞性害虫,需高度警惕。加强监测,一旦发现,立即上报并组织统防统治,选用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等高效药剂,抓住低龄幼虫期施药。
  田间管理
  创造良好生长环境
  中耕培土。作用:疏松土壤,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下扎;清除杂草;接纳雨水;防止倒伏(大喇叭口期培土效果显著)。时机:拔节期前后结合追肥进行。避免在苗太小或植株太高时进行,以防伤根伤苗。
  化学除草。苗后除草剂应在玉米3—5叶期、杂草 2—4叶期使用,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高温、大风天气施药,防止药害。对于中后期阔叶杂草,可在玉米6叶后至抽雄前,使用定向喷雾除草剂(需加保护罩),务必避免药液喷到玉米心叶。
  化控防倒伏。种植密度在5000株以上的田块,根据植株长势,在7—9片展开叶时,用玉黄金或矮壮素按照说明配制溶液,在早晨9点左右喷施。
  一喷多促。在玉米灌浆成熟期,用膨化磷酸二氢钾,配合防病杀虫剂开展一喷多促,防止玉米植株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
  玉米苗后除草剂混配要点
  当前,玉米进入苗后除草剂喷施阶段,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能否混配,成为种植户关注焦点。本文为您详细解析混配要点,助力科学田间管理。
  与杀虫剂混配:选对成分是关键。多数杀虫剂可与玉米苗后除草剂复配,除草剂成分多为烟嘧磺隆、硝磺草酮。搭配菊酯类、噻虫嗪、吡虫啉等药剂,能实现“除草+防虫”双效,省时省力。但需避开有机磷类农药(如毒死蜱、敌敌畏等),二者混用会致玉米心叶发黄枯萎,引发药害,需间隔7天以上喷施;严禁添加草甘膦,否则玉米苗易枯死,需重新播种。
  与套餐类药剂混配:先辨成分再行动。市面套餐药剂成分复杂,含杀虫、杀菌、营养等多种物质。若想混配,需先查看是否有有机磷或碱性成分。除草剂与碱性药剂混用易发生化学反应,降低或丧失药效。因药剂种类繁多,建议咨询当地经销商,避免药害损失。
  与叶面肥混配:谨慎选择避风险。除草剂与锌肥、二氢钾等叶面肥混配争议大。含锌、铁肥的叶面肥易附着玉米叶片,阻碍除草剂吸收;高浓度磷酸二氢钾混用也会使药效失效,故不建议混配。若需添加,可选中性氨基酸水溶肥,相对更安全。
  喷施提醒:细节决定效果。喷施除草剂时,切勿重喷、漏喷。施药前需关注天气,尽量避开降雨,药剂喷施后6小时(依实际降雨调整)内无雨利于吸收,间隔24小时最佳。雨后施药要清理玉米心叶残留雨水,防止药液流入引发药害。
  玉米瘤黑粉病咋防治
  玉米黑粉病主要有两种: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两种病害最主要侵染途径都是带病的种子,次要浸染途径是带病的土壤。相对来说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要严重得多,玉米瘤黑粉病对生产危害较轻。
  玉米丝黑穗病症状,通常在生长阶段没有特别表现,玉米生长基本正常,而是集中危害雌、雄花穗,染病植株通常会比较瘦高。雄花(天穗)上,得病轻的,部分小花畸变成叶丛,严重的全部小花畸变成叶丛,内部组织变成黑粉,黑粉散落后残留乱发一样的丝状物。雌穗发病,籽粒或变成叶丛、或整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黑粉随风散粉后,残留乱发一样的残留物(丝黑穗病由此得名)。特别严重的植株整株变成叶丛。总之,只要得了丝黑穗病玉米根本就不会有产量。散发的黑粉(病菌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
  玉米瘤黑粉病(灰包)在植株的各个部位都可能长出异常彭大的瘤状物,早期瘤子灰白色,后变黑,瘤内充满黑粉。生产上对比较大的瘤子可割除。
  两种病害防治根本的方法是药物拌种:用种子重量0.3—0.4%的15%的粉秀宁,对商品种子进行二次拌种,要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必须对种子进行药剂混合拌种(再拌入0.4%、50%多菌灵),只用粉锈宁效果不好。对于以前发生过丝黑穗病的地块,播种时仍需用上述两种药物制成的药土,在种子上下铺盖。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张朝辉参考西安市农技中心、延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平顶山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整理)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