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观《旱塬》:于干裂土地上为生民立命于平凡褶皱里见伟大微光
文章字数:1063
  近日,我于影院观看了电影《旱塬》。平心而论,相较于商业大片的璀璨星光与华丽场景,这部影片显得朴素无华——没有耀眼的演员阵容,场景制作亦不奢华,甚至在情节勾连与镜头处理间,隐约可见些许瑕疵。然而,正是这份褪去浮华的质朴,以其厚重的内核、真挚的情感与伟岸的人格力量,在我心中掀起层层波澜,久久难平。
  影片聚焦农业科学家李立科的一生,镜头对准贫瘠的渭北旱塬。李立科毅然舍弃繁华的科研院所,奔赴偏远的乡村地头,用脚步丈量旱塬每一寸土地,以汗水浇灌饥馑民众的希望。他深知,对于世代与土地为伴的百姓而言,粮食乃天大之事。于是,他全身心投入田间,日间顶烈日观察小麦生长,夜里与民众共抗风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份对土地的执着、对百姓的牵挂,在银幕上流淌得真切而又动人。
  “以磷促根,以根调水”,这八字真言是李立科历经无数试验、屡遭挫败后凝结的智慧。影片中,他在田间向村民演示磷肥功效,以粗糙双手细致拨开麦根,细讲根与水的关联。从村民最初的质疑到最终的信服,从试验田麦子由稀疏至饱满,再到亩产的飞跃,技术的力量让土地重焕生机,令百姓绽放笑颜,变革的成效历历在目。
  观影至此,我深深领悟张载“为生民立命”的真谛。这绝非空洞口号,而是如李立科这般,倾洒学识、精力乃至生命,为百姓谋取福祉,以自身之力筑牢民众的安稳生计。这种精神穿越古今,与往圣先贤遥相呼应,共铸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
  李立科正是这般民族脊梁,于平凡处缔造非凡,以毕生坚守诠释责任与担当。影片中一个细节令人动容:试验田首次丰收时,村民欢天喜地,李立科却默默蹲在田埂,捧起麦子任麦粒从指缝流下。这一刻,他的满足感远胜任何荣誉——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境界,正是当下最稀缺的品质。
  影片终章,李立科拖着病躯来到试验田,望着丰收麦浪,然后躺进麦田,面露欣慰。宋代李纲《病牛》中“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恰是他一生的写照——为众生温饱,甘倾心血,纵使病体难支,亦无悔无怨。
  走出影院,晚风轻拂,心潮依旧难平。《旱塬》让我们窥见一位农科人的赤子之心,感受伟大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跨越影像瑕疵,化作照亮前路的灯塔,指引我们在各自岗位为时代贡献绵力。
  在崇尚速成、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旱塬》如清醒剂,提醒我们:真正的伟大往往生于平凡的坚守。李立科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获得什么,而在于为世界留下什么;不在于站得多高,而在于为多少人撑起一片天。
  或许,这便是《旱塬》最珍贵的启示:总有一些人,一生难被聚光灯照亮,但其精神能穿越时空,照亮后人前路。
  为天地立心者,虽逝犹存;为生民立命者,虽死犹生。(何海勋)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