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唐生辉 康萍 王鹏超 何乐
7月8日,按照中宣部工作安排,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杨凌。来自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新华社陕西分社、中央广电总台陕西总站、经济日报陕西记者站、陕西日报社、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网等中省媒体的记者,深入杨凌开展采访调研活动,感受杨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探寻农业现代化的“杨凌密码”。
种田不再靠天吃饭
“刮风下雨不用人工收放棉被、水肥控制可以手机一键管理、通风降温能够实现智能控制……”走进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智慧农业专题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棚掌柜首席科学家孙先鹏向记者介绍了“棚掌柜”为现代农业装上“智慧大脑”,实现了科技与农业的“双向奔赴”,让农民种田可以当“甩手掌柜”。
孙先鹏所说的“棚掌柜”,是一款用于温室环境控制的“智慧大脑”。该产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远程自动控制卷帘、卷膜、风机、滴灌、施肥、打药等温室管理设备。目前,已在北方11省(区、市)推广5万多棚,辐射带动30万亩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效降低了农户种棚的劳动强度,为设施农业注入了数字活力。
走进位于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内的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8个白色的养殖罐整齐排列,罐体内水流循环不息,成群结队的彩虹鲷鱼苗正在清澈的水中欢快游动。一个占地面积仅700平方米的“未来渔场”,却蕴含着颠覆传统水产养殖的科技力量。
杨凌深蓝数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CEO苏群自豪地说:“我们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能实现95%以上的水体循环利用,相比于传统渔业的大换水模式,非常节水,甚至可以在沙漠地带发展渔业。”
种植大棚当“甩手掌柜”,种菜不需要土和阳光,鱼不养在池塘养罐里。记者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一览数字农业、智慧温室、植物工厂等“高精尖”技术,纷纷称赞这里是现代农业的“最强大脑”。
这里的猕猴桃不一般
猕猴桃园里种杂草、“入库”预熟、消费者实现“开箱即食”。与传统的猕猴桃园干干净净不同,这里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杂草,脚踩在地上,能感到特别松软……
走进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成片的猕猴桃树枝上,一个个光滑饱满的小青果挂满了枝头,甚是喜人。
“枝条像鱼骨一样排列能让每片叶子充分采光,配合我们改良后的有机土壤,能大大提升猕猴桃甜度。”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负责人高志雄介绍,“我们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了‘增氧控温’技术,智能调控温度、湿度与乙烯浓度,使猕猴桃在果品预熟库完成预熟,消费者拿到手就能享用,非常方便。”
不仅如此,在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智能伸缩防护棚通过物联网与气象大数据联动,可应对极端天气,保证了猕猴桃的品质与产量。
目前,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在扶风县、眉县等地建设了示范园区,形成了“实验室+田间”的科技创新推广模式,越来越多果农从中受益。
采访调研中,大家纷纷表示收获满满,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模式、新动能、新成效,将用笔触和镜头深入挖掘报道,充分展示杨凌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生动实践,让读者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