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陕西富县:
合作社推广机械化耕种 农田里长出“新希望”
文章字数:979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张小雄 通讯员 袁欣
  日前,陕西富县田间地头农机轰鸣,一场“科技+服务”的耕种革命正在展开。面对农村劳动力短缺难题,当地农机合作社以代耕代种模式为抓手,让老农田焕发新活力,也让“藏粮于技”的理念在耕种实践中落地生根。
  据了解,富县今年全面推广玉米密植高产“5335”机械化种植模式,为土地注入丰收基因。“5335”即每亩种植密度5000株,深松深度30厘米,化肥分3层施入,机械进地一次可完成深松、施肥、播种、覆土、镇压5项作业工序。科学密植让每寸土地都迸发增产潜力。
  直罗镇南家湾村村民李亚林:“合作社这种模式让村民省了很多事,集中耕种不用一家一户撒肥,非常方便。今年采用‘5335’模式,不用出旋地钱、种子钱、播种钱,直接就能种上,而且每亩肥料成本不足100元,每亩能省300元左右。”
  这背后,农机合作社成为“主力军”。他们化身“田间管家”,提供从整地、播种到收割的全程社会化服务,一站式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富县彤欣琪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辉说:“农村老龄化严重,机械化操作老年人难以胜任,我们主要为老年人提供代耕代种服务,分为全托和半托模式。有能力的农户可选择半托,没能力的就全托管,从耕种管到收割全部由我们操作,他们只管等玉米卖了收钱就行。”
  在张村驿镇罗儿山村,村民谭小成的50亩地膜玉米田已披上“银装”。他看着正在作业的播种机告诉记者,机械化作业让耕种效率飙升。过去人工耕种50亩地需要很长时间,如今一天半就能完成耕、播、覆膜、施肥等全部耕地作业。
  谭小成说:“普通玉米亩产一般在700到800公斤,地膜玉米亩产可达900到1000公斤。我一个人种50亩地,全靠机械化,种地很轻松。普通大田种50亩地只能卖6万元左右,种地膜玉米能卖9万到10万元,产量提高了很多。”
  能享受到这份“科技红利”,得益于合作社的十几种先进设备。据富县农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振东介绍,合作社正抢抓农时为2000亩玉米提供代种服务,代耕价格低于市场价10%—20%,真正让农民“少花钱、多打粮”。
  张振东说:“我们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几乎覆盖全县,为老百姓提供从耕地、旋地、播种、施肥、打药到收割的一条龙代耕代种服务,老百姓只管卖粮收钱。这两天耕种繁忙,今天所有机械几乎都在外面作业。”
  今年,富县将继续实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300亩,打造10个粮食生产示范点、3个千亩“吨粮田”,全年计划播种粮油9.1万亩,生产粮食3.3万吨以上。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