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文件首次提出推进营养型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开了新视野,被社会关注。
营养型农业是以可持续的方式满足居民膳食需求的新型农业范式。早在2013年,国际上就提出了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概念,旨在应对人口增长背景下的营养不足、营养过剩等诸多问题,确保食物安全。对我国来说,农业生产既要关注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还要关注种类丰富和营养提升。加快形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营养型农业何以备受关注
伴随时代发展,居民对食物与营养的要求大体可分为3个层次。必须要求是填饱肚皮,解决温饱问题;基本要求是糖类、蛋白质、脂类三大营养平衡,获取充足;现代要求则是丰富合理的营养元素,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各种功能成分等。当前,我国居民的三大宏量营养素摄入基本能满足需求。但是膳食结构仍有不合理之处,如脂肪供能占比持续上升,微量元素缺乏。这与我们长期以来重视宏量营养素生产,对微量营养素供给关注不够有关。
进一步看,居民存在优质食物供给和消费不足、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足并存等问题。一方面,食物结构和消费需求不平衡。部分营养丰富的食物供应不足,一些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存在过剩情况。另一方面,营养素摄入与健康需求不平衡。尽管动物类食物消费不断增加,但优质动物蛋白如水产和奶类消费仍然偏少。现实中,有人将厚油重酱、高盐高糖作为“吃得好”的标志,烹调用油过多,蔬果奶豆等摄入不足,这也是一系列慢性病发生的诱因。
营养型农业不仅是一种现代农业形态,更是一种农业发展理念。过去,一些地方或主体已有营养型农业的探索,有的瞄准特殊年龄或职业人群,有的针对慢性病或亚健康人群。其实,营养型农业是对农业生产者的一种加持,要点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现实中,每种农产品都可以催生营养型农业,有的是品种创新如研发高叶酸小米,有的是加工创新如开发全谷物产品。
推进营养型农业的第一要义是丰富农业品类。合理膳食的第一条准则就是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人均每日摄入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这反映在供给上就是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卫生健康等领域主管部门要一齐发力、一体设计,推动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几年,居民需求相对稳定的是能量,仍需增加的是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要严格控制的是油和盐。竹笋、海藻、枣、菊芋、魔芋等都是富含膳食纤维的特色食物,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品种。
推进营养型农业还要大力加强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食物消费是互为支撑的系统。生产者认识到市场需求,还要将其变为消费者能接受的产品,加快营养型食物研发、生产、加工,这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要从源头上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研发和规模生产,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技术集成和应用。建设仓储加工物流基地,以加工进步促品质保持和提升。推进食药同源产品开发,深挖食物的保健价值。总之,要把科技力量贯穿食物研发、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
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之路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主要有三个不平衡和两个不协调。
三个不平衡指的是:
食物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不平衡。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但食物生产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不平衡日益凸显。
食物消费和营养素摄入结构不平衡。从食物消费提供的营养素与居民营养需要来看,我国能量供给总体过剩,但优质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不足现象突出。
城镇与乡村之间营养状况发展不平衡。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部分偏远贫困地区,因营养食物缺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素难以满足健康需要,营养不良现象还比较普遍。而城市居民因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引发的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疾病高发,各种慢性病人群已超过4亿人。
两个不协调指的是:
食物需求增长和生态环境制约不协调。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食物消费的营养转型,社会对食物需求的总量仍将持续增长、种类仍将持续丰富,农业生产资源供求紧张的局面将会进一步加剧。
生产加工技术体系与营养健康导向不协调。主要追求产量的生产、加工和物流体系与主要追求色香味形,追求质量安全、追求营养健康的体系不协调。
营养型农业有五大变化
营养型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相比传统的农业模式,营养型农业有以下五大变化。
消费需求发生巨大变化。食物的营养健康将成为第一需求,口粮消费逐步稳定,菜果畜产品消费迅速增加,消费者对消费数量的要求逐步稳定,食物的营养价值和结构将成为首要问题。
食物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居民对食物方便、快捷、安全的要求逐步提高,终端消费产品由粮食、食物向食品转变。
农业功能发生巨大变化。为适应消费者生活需求多样化,农业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将进一步凸显。
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
农业业态发生巨大变化。电商、物联网、植物工厂、智慧农业逐步成为新的模式和新的动能。
如何发展营养型农业
首先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促进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循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赢。
其次是坚持“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理念。要以大食物理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营养健康需求指导农业食物生产,把“营养提升”作为保障能力安全的重点,坚持“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顺应新时代的营养健康要求,食物安全理念要更加突出生产、消费、营养、健康的协调发展,食物生产的目标要由过去的单纯追求产量逐步向以营养为导向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变;食物发展的方式要由过去“生产什么吃什么”逐步向“需要什么生产什么”转变,由“加工什么吃什么”逐步向“需要什么加工什么”转变。
第三是着力推进营养导向型技术能力和营养标准的建设;着力推进食物营养和健康知识的全面普及;着力推进居民营养干预制度的有效落地;着力推进食药同源产品开发;着力推进食物营养政策法规的健全实施。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张朝辉 参考《经济日报》《中国科学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