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精准调控水肥助力夏粮丰产增效
《小麦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方案》印发
文章字数:2507
  

  当前正值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关键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聚焦水肥精准调控,印发《小麦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方案》,针对小麦生育期长、区域水肥需求差异大等痛点,提出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高产路径。该技术通过根区土壤定向供肥供水,优化群体结构,助力实现“省工、节水、增产、增效”目标。
  华北黄淮及汾渭平原灌溉冬麦区
  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苏皖两省淮河以北
  地区、陕西关中和山西汾河谷地等区域冬小麦,适宜采用地面滴灌、浅埋滴灌、地埋渗灌、地埋可伸缩喷灌、微喷带喷灌、半固
  定式或移动式喷灌等方式实现水肥一体化。
  整地和选种。玉米秸秆粉碎两遍高质量还田,多年还田地块可秸秆离田,旋耕两遍、深度15厘米以上。多年旋耕地块一般每3年深松或深翻1次,深度3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耕后趁墒耙地,做到耕层上虚下实,地面平整、无明显土块。盐碱地块要减少深翻作业,可沟播种植,集雨避盐,减轻盐碱危害。选用通过审定、适宜当地种植的节水耐旱、高产稳产、抗病抗逆的小麦品种,避免抗寒能力弱的春性品种和自留种。种子要经过包衣处理,或者根据种植区域常发病虫害进行药剂拌种。
  播种和铺管。适墒适期适量播种,一般在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播种,若墒情不足,需提前造墒或播后滴水出苗,播种深度在3—5厘米。过早播种易形成冬前旺苗,增大冻害风险,可在适宜播期内稍晚播种。高产攻关田基本苗宜为15—18万/亩,按照“斤籽万苗”规律,结合生态区域特点,肥力正常地块播种量建议8—15公斤/亩;晚于适播期的,每晚播1天,每亩播种量增加0.5公斤。播后1—3天适时镇压。选用带有铺管功能的北斗导航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铺管作业。
  灌溉施肥策略。底肥结合整地或播种机施,一般全生育期氮肥 30%—40%、磷肥80%—100%、钾肥50%—70%底施,有条件区域增施有机肥。全生育期施氮(N)15—20 公斤/亩,磷(P2O5)8—12公斤/亩,钾(K2O)6—10公斤/亩。麦玉轮作区,配合玉米晚收技术,可在玉米灌浆后期实施“一水两用”技术,即在玉米收前每亩滴水25—30方,待田间土壤适耕时,机械收获玉米,并精细整地、趁墒播种小麦。小麦全生育期滴灌或喷灌4—7次,每次灌水量15—25方/亩,灌溉定额每亩约90—200方。起身、拔节、孕穗和灌浆是冬小麦水肥需求关键期,追肥宜分2—4次随水滴施。石灰性土壤或缺锌地块追施硫酸锌1—2公斤/亩。
  其他配套措施。一是杂草秋治,重点防治雀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恶性杂草和荠菜等阔叶杂草。二是镇压控旺,对于旺长麦田在冬前和早春返青后进行镇压。三是早春病虫草害防治,重点是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防控与返青期阔叶杂草的防治。四是合理化控,对旺长麦田和增密麦田,在起身期前后喷施化控药剂。五是应对“倒春寒”,可在降温前灌水,或降温冻害后巧施肥水、喷施叶面肥等降低冻害影响。六是做好“一喷三防”,选用低毒高效药剂和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科学混配喷施,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增粒重。七是滴灌带防虫咬,在封冻水或返青期选择相关药剂滴灌,防止鼠虫咬破滴灌带。
  西北内陆灌溉麦区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中西
  部,青海省东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区域降水量少、蒸发量较大,适宜推广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按照“增密、降高、精准调
  控”思路构建高产小麦群体。
  整地和选种。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旋耕20厘米以上,整地要达到犁条直、垡块松碎,播种前精细耙耱。多年旋耕地块一般每3年深松或深翻1次,深度3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针对灌区气候特点、栽培管理水平等情况,选择抗寒能力中等以上,抗旱、抗倒伏、抗病性强品种。播前种子包衣,包衣剂可用含有黏结剂的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配合制剂。
  播种和铺管。适期适墒播种,冬小麦要确保入冬前形成1—2个大分蘖。不同品种春小麦播量要根据分蘖成穗特性、播种方式、种子质量、土壤地力等统筹,建议每亩播量为18—25公斤。播种采用北斗导航播种,实现播种、铺管一次性完成,小麦平均行距15厘米。
  灌溉施肥策略。滴水出苗,保证出苗整齐一致。根据小麦的水肥需求规律,做好水肥调控。一般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7—8次(包括出苗水),春小麦全生育期灌水6—8次(包括出苗水),灌溉定额250—300方,随水施肥4—6次。高产小麦全生育期每亩氮肥(N)推荐施用量为13—22公斤,磷肥(P2O5)为7—12公斤,钾肥(K2O)为6—10公斤。少量的氮钾、大部分磷肥播种前做底肥施入。追肥以尿素、磷酸一铵和硫酸钾、氯化钾等水溶性肥料为主。
  其他配套措施。一是科学化控。对于旺长麦田和易倒伏品种,可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每亩用50%的矮壮素水剂200—300毫升兑水30公斤喷施。二是病虫害综合防治。选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防治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选用啶虫脒、吡虫啉防治蚜虫。三是做好“一喷三防”。选用低毒高效药剂和生长调节剂、水溶肥料科学混配喷施,预防干热风,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链接: 如何选择设备
  (一)水肥一体化系统组成。主要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滴灌带(管)组成,具体设备规格和型号根据生产实际选择。首部枢纽一般包括加压、过滤、安全防护和量测设备,以及灌溉施肥智能决策平台等,输配水管网应根据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科学布设,主管根据地形实际状况选择聚氯乙烯(PVC)或聚乙烯(PE)管材,田间支管建议选用易于搬运、密闭性能较好、免打孔、不易变形、可多年使用的带有预制孔、聚丙烯(PP)材质的可折叠软管。
  (二)关键设备选型。因地制宜选择固定式或移动式灌溉施肥首部,如移动式灌溉施肥机。根据灌溉水质选择离心过滤器、砂石过滤器、网式过滤器、叠片过滤器,或不同过滤器组合使用,如黄河流域宜选择离心过滤器和网式过滤器组合配套使用,过滤水中泥沙。有条件的选择自动反冲洗功能过滤器。狭长地块(长度大于70米)推荐使用长距离小流量滴灌带(管),滴头出水量宜为0.7—2.0升/小时、间距一般为30厘米,滴灌带间距以60厘米为宜(砂土间距40厘米左右)。地块不平或坡地使用压力补偿滴灌带。浅埋滴灌带在黏土或壤土地埋深2—3厘米,砂土地埋深4—5厘米;地埋渗灌主、干、支管埋深不小于60厘米,毛管埋深25—35厘米,不影响机械旋耕作业。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张朝辉 参考全国农技推广网、中国农网整理)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