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众的地方特产,如何在大市场中实现新突破?近年来,山东章丘大葱在探索中补齐机械化水平低、生长周期长等短板,坚持保护传统与现代农业并重,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子。
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王金村是章丘大葱核心种植区,因疏松保水肥的土壤、泉水灌溉,加上独特品种和传统技术,章丘大葱以高、大、脆、白、甜闻名。葱农采用开深沟、多次培土的传统模式,“大梧桐”品种抗倒伏,葱长超2米不稀奇,一亩收益1万多元。但生长周期约13个月,劳动强度高,年轻人不愿种,且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短。
章丘大葱首席专家胡延萍指出,章丘大葱知名度高但市场占有率低。为突破“小众化”,章丘区开展了良种繁育、工厂化育苗、全程机械化等技术研究和创新。
章丘实行“两条腿”走路:划定传统种植保护区,传承老模式;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规模化生产。龙山街道魏李村是四季葱种植基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葱苗由育苗工厂供应,穴盘移栽效率高、成本低,标准化种植,生长周期短,还有冷库保证四季供应。
胡延萍介绍,四季产葱已不是问题,经多轮改进农机已成熟,政府补贴采购并成立农机合作社,种植机械化程度逐步提升。
在章丘区枣园街道贾庄村的农业公司,工人将鲜葱运往各大超市,还搭建直播间卖向全国。因四季葱和机械化,企业快速发展并探索深加工,研发出葱油、葱酱等产品。
章丘大葱向产业链前端育种发力,良种外销。下游与品牌餐饮合作,走上重大活动餐桌。深加工领域,企业研发葱须茶、面膜等,拓展消费场景。
目前,章丘大葱种植面积约11万亩,从业人员超10万人。作为绿色产业,当地努力提升其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拓宽市场前景。
(据《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