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冠世榴园还笼罩在薄雾中,榴园镇和顺庄村的褚洪靖、孙建国夫妇已经忙碌起来。200多盆大大小小的石榴盆景错落有致地陈列在大棚内,虬曲的枝干宛若一幅立体的水墨画。
褚洪靖手持修枝剪,轻旋铁丝为盆景塑形,孙建国则对着手机屏幕调试直播设备:“家人们看这盆‘青龙探海’,根系盘曲如龙,挂果后红绿相映,寓意吉祥。”直播间瞬间涌入数百人,一盆标价3800元的精品盆景几分钟内便被一位重庆客商拍下。
这对70后夫妻的致富故事,正是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石榴盆景产业崛起的缩影。从守着几亩石榴树度日,到如今盆景年销售额超300万元,他们用20年光阴,在方寸盆钵间耕耘出一条“艺术变现”的致富之路。
时间拨回1995年。那时的孙建国夫妇还是传统果农,守着5亩石榴园。“果子熟了客商压价,品相差的只能烂在地里。”褚洪靖回忆,最艰难时,全家年收入不足5000元。彼时的峄城虽坐拥“中国石榴之乡”美誉,却因产业链单一、附加值低,陷入丰产不丰收的怪圈。
转机出现在2000年。“老孙,试试把石榴苗做成盆景!”这一年的春天,和顺庄村一位村民带着几盆造型奇特的样品敲开孙家院门。原来,峄城区正依托千年石榴文化底蕴,推动产业从“卖鲜果”向“卖艺术”转型。
从未接触过盆景艺术的夫妻俩,从零学起。用铝丝缠绕枝干,通过力学原理塑造出悬崖式、临水式等造型。“铁丝就像给树‘正骨’,既要力道精准,又不能伤到韧皮部。”褚洪靖白天跟着专家学,晚上对着视频练,手指常被铁丝勒出血痕。
“盆景不仅要‘养得好’,更要‘卖得巧’。”深谙此理的孙建国夫妇在抖音注册了“大静石榴盆景”账号,进军电商直播。直播间里,褚洪靖用“石榴多子多福”的文化寓意包装盆景产品,孙建国则演示盆景制作过程。一场“双11”专场直播,单日销售额最高突破了35万元。如今,他们的抖音粉丝(大号)超4万,定制订单排到半年后,最贵的盆景售价达20多万元。“我们是‘买全国,卖全国’。”褚洪靖说,目前她家有3个盆栽大棚,他们从西藏、四川、云南、河南、安徽、陕西等地买成树回来加工。一个盆栽,购买成本加上运输成本也就150元,经过整枝管理,卖出去最少也有300多元收入。
石榴是枣庄的特产和标志性符号,如今像褚洪靖、孙建国夫妇这样从事石榴盆景产业的人员达3500余人,年产石榴盆景盆栽20余万盆,年产值5亿多元。普通的石榴树在枣庄峄城盆景培育工匠手中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据《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