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5年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5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5.8亿亩次,虫害发生3.7亿亩次。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至大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汉水流域和西北麦区局部偏重发生,茎基腐病和纹枯病在黄淮麦区偏重发生,蚜虫在黄淮海大部麦区偏重发生。为有效控制病虫危害、服务小麦大面积单产和品质提升,本期编辑相关技术,以供参考。
重点防控对象
(一)华北麦区。以茎基腐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蚜虫为主,兼顾锈病、赤霉病、麦蜘蛛和吸浆虫等。
(二)黄淮麦区。以赤霉病、茎基腐病、条锈病、纹枯病、蚜虫、麦蜘蛛等病虫为重点,兼顾白粉病、叶锈病、根腐病防控;黄淮南部应加强赤霉病防控。
(三)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纹枯病、蚜虫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粘虫等病虫。
(四)西北麦区。以条锈病、赤霉病、蚜虫为主,兼顾茎基腐病、白粉病、麦蜘蛛、吸浆虫等病虫;新疆麦区注意防控雪霉叶枯病。
(五)西南麦区。以条锈病、赤霉病、蚜虫为主,兼顾白粉病、麦蜘蛛等。
防控措施
(一)返青拔节期。以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为重点,挑治蚜虫和麦蜘蛛。对条锈病,要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控。西南、汉水流域和陕西关中中西部、河南南部、甘肃陇南等主要冬繁区,要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治策略,及时封锁发病田块,减少菌源外传,降低和延缓向黄淮、长江中下游和华北麦区扩散的病源基数。在越夏区,春季要加强转主寄主小檗周边自生麦苗及麦秸管理,控制条锈菌有性生殖,降低病菌毒性变异速率。黄淮春季流行区,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吡唑醚菌酯、三唑酮、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对纹枯病选用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等提前开展预防,或于小麦拔节初期,田间病株率达10%时施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等单剂或复配剂开展防治。对茎基腐病,在提前拌种预防的前提下,于小麦返青拔节期,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戊唑·噻霉酮等登记药剂或叶菌唑、氰烯菌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推荐药剂防治。茎基部病害防治过程中,要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确保防治效果。对麦蜘蛛,当平均每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或每株6头以上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除草、合理肥水等田间管理措施,降低虫量。对蚜虫,当百株蚜量达到200头时,应选用氟啶虫酰胺、呋虫胺、噻虫嗪、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等单剂或复配剂开展防治。
(二)抽穗扬花期。以预防小麦赤霉病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等。对赤霉病,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南部等常年病害流行区,首次用药应抓住齐穗至扬花初期关键时期,可选用氰烯菌酯或丙硫菌唑及其复配剂、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丙唑·戊唑醇等化学药剂或井冈·枯芽菌、四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喷施防治,要用足药液量,生物药剂防治时期可提早至抽穗初期。施药后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治;如抽穗扬花期遇连续阴雨天气,需隔5—7天再轮换用药防治1—2次,确保防治效果。苯并咪唑类药剂抗性水平高的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提倡轮换用药。对华北、西北南部赤霉病偶发区,应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因地制宜实施主动预防。
对小麦吸浆虫,应重点做好抽穗期的成虫防治。在抽穗初期田间每10复网20头以上成虫时,及时选用阿维·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进行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轮换用药,再防治1次,确保防治效果。
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可以结合防治条锈病、赤霉病进行兼治;当白粉病田间病叶率达10%、锈病田间病叶率达到5%时,选用环丙唑醇、腈菌唑、氟环唑、丙环唑、苯菌酮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严重发生田块,应间隔7—10天再轮换用药防治1次。
(三)灌浆期。重点防控麦穗蚜、白粉病和叶锈病,提倡综合用药,一喷多效。当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以上,可选用氟啶虫酰胺、呋虫胺、噻虫嗪、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注意保护天敌等有益生物,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可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实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科学混用,综合控制病虫,助力单产提升行动。
综合防控
(一)穗期“一喷三防”技术。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蚜虫、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高效对路的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免疫激活蛋白、调节剂和农药助剂等科学混用,综合施药,提高作物的免疫力,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达到一喷多效、农药减量和单产提升的效果。
(二)科学用药农药减量。在病虫发生关键时期,各麦区强化大区流行性病虫害监测信息交流共享,根据病虫发生特点选用对路药剂,科学混配植物生长调节剂、免疫诱抗剂等,增强抗逆性,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降低化学农药用量。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施药机械,添加相应的沉降、抗蒸发等功能的助剂,确保亩施药液量2升以上。
本组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张朝辉 参考全国农技推广网、中国农网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