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陕西周至哑柏镇裕盛村党支部书记王彦鹏:
以产业兴村 用教育筑梦
文章字数:1634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 殷存峰
  在秦岭北麓、渭水南岸的陕西省周至县哑柏镇,裕盛村的故事堪称乡村振兴的典范。这个曾因“十年九涝、盐碱遍地”而远近闻名的“河滩穷村”,如今已是“中国西部苗木第一村”。而这场蝶变的核心推动者,正是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彦鹏。他以“党建+产业”为抓手,带领村民深耕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教育公益事业,完善基础设施,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产业强村:从“盐碱地”到“绿色银行”
  裕盛村的蜕变,核心在于苗木花卉产业的崛起。这里的沙壤土虽不适合传统农作物,却意外适合苗木生长。
  王彦鹏接任村支书后,带领村民探索“南苗北植”模式,将南方苗木引入本地适应性培育后销往西北五省。之后,又通过整合分散农户资源,推动成立合作社,构建“基地+市场”产业链,吸引江浙种植大户入驻,建成占地350亩的大型苗木交易中心,形成西北最大的苗木集散地。
  王彦鹏敏锐捕捉市场动向,推动村民向“农业经纪人”“植物造型师”等新兴职业转型。经过培训,目前,裕盛村拥有三四百名农业经纪人,常年奔走全国对接订单,带回市场前沿需求,村民们通过聚合全国客商信息,精准预判行情,成为产业链上的“智囊团”。年轻的植物造型师通过技术赋能,将普通苗木附加值提升数倍,有的日薪达400—500元。这种“职业细分+技术赋能”的模式,不仅拓宽了增收渠道,更让裕盛村成为行业技术高地。
  2024年,全村苗木交易额突破5亿元,村集体收入达8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与此同时,王彦鹏还推动村内28家园林公司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苗木生长数据实时监测。他还主导注册“裕盛苗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计划建设电商直播基地,让“秦岭苗木”走向全国。
  民生为本:从“产业强村”到“和美乡村”
  “产业强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更要跟上。”王彦鹏提出“产村融合”发展理念,将村集体收入的30%投入民生工程。
  2023年,针对村民反映的“泥巴路”问题,他对接周至县住建局,将生产路硬化纳入项目计划;2024年,村里完成6公里沥青产业路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180盏,新建养老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实现自来水、宽带网络全覆盖;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站,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5%,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王彦鹏告诉记者,他计划进一步实施“产业品牌化+乡村宜居化”双轨战略,将“裕盛苗木”打造为区域品牌,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协同发展,同时推进生态旅游节点建设,探索“苗木+文旅”新业态。
  作为村党支部的“班长”,王彦鹏创新“党员联户”机制,将20个村民小组划分为3个片区,由党员带头包抓产业发展、矛盾调解。2024年,裕盛村党支部获评“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党组织”。他尤其注重年轻党员培养,鼓励“90后”党员李丹等返乡创业。目前,村内86%的苗木经纪人为党员,形成“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的格局。
  教育兴村:助学筑梦,托举未来希望
  “没有昨天的辛勤耕耘,就没有今天的累累硕果。今天的成绩是昨天付出的回报,今天的荣耀更是明天成功的阶梯!”在2024年8月裕盛村第七届励志奖学金发放仪式上,王彦鹏对受助学子的一席话,道出了他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自2018年起,裕盛村设立励志奖学金,累计发放10.8万元,奖励75名优秀学子。2024年,王彦鹏进一步整合资源,联合镇民政办、县慈善协会及本地企业,为14名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4.3万元,助力学子圆梦大学。
  王彦鹏常说:“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只有培养人才,村子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一理念的背后,是他对裕盛村历史的深刻理解。过去,这里“念书无学堂”,村民大多目不识丁;如今,村内不仅建起现代化学校,还通过教育资助机制,让更多孩子走出乡村,反哺家乡。
  为了形成多元助学机制,凝聚乡风,王彦鹏还推动建立了“村集体+企业+慈善”多元助学模式。这种长效机制既缓解了村民的经济压力,增强了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乡风民风。
  从贫瘠沙地到产业高地,从教育洼地到人才摇篮,裕盛村的巨变印证了王彦鹏“实干兴村”的信念。这位扎根乡村20年的书记,正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精神,带领村民向着“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稳步前行。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