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工作人员在中药材育苗基地查看苗情。
扫码看原文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冯玉龙
春风轻拂秦岭褶皱,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土门镇的田野间,金银花藤蔓吐露新芽,旋耕机划出整齐垄沟,村民们在山坡上为连翘栽种忙碌着,一幅“春耕药事图”正在铺展。
曾几何时,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乡镇,因土地贫瘠、产业薄弱,村民们只能“春种玉米,秋收土豆”。2021年,土门镇党委在土门村启动“坡地革命”,把2800亩碎片化坡耕地整合为集中连片产业带,采用“坡改梯+土壤改良+立体种植”模式,让陡坡地变身“聚宝盆”。
土门镇紧扣“3+3+3”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涵盖黄姜、连翘等9种道地药材。近年来,连翘、金银花等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全镇年产中药材4200余吨,产值6720万元,亩效益2240元,2024年还新增种植面积2000余亩。
长沙沟口村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具备葡萄和冬枣种植优势。2023年6月,占地22亩的冬枣大棚基地建成,共有14个大棚、5000余株冬枣。今年春耕期间,基地扩大规模,探索套种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展冬枣日光温室栽培研究,形成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长沙沟口村还盘活资源,新建85亩葡萄园,套种39亩土豆,冬枣园内套种10余亩蔬菜,带动60余名劳动力从事种植业,困难群众人均年增收2200余元。
沿着新修的产业路盘旋而上,一根根为金银花藤蔓搭起的竹竿架,整齐地排列着。为响应全县“四个百万亩项目”,土门村在西凉坡种植连翘,建成后既能带动群众务工,又能激发全镇中药材种植热情。目前土门村有金银花、连翘等多个种植基地,为打造“商洛药谷”筑牢根基,未来也将为乡村景色添彩。
土门镇还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农业科技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规模,推动农文旅融合,全力打造产业融合示范村。傍晚,村文化广场上妇女排练采药舞,唱词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土门镇正奏响高质量发展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