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全国两会期间,如何做强乡村富民产业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大家围绕产业规划、品牌打造、利益联结机制等内容,建言献策。
因地制宜稳扎稳打错位发展各显其长
仲春时节,山东省兰陵县的兰花大集热闹了起来,不少兰花爱好者纷至沓来。说起兰花产业,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颇有些自豪:“兰陵县种植兰花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们发展壮大兰花产业的基础,加之北纬35度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为兰花的生长提供了‘温床’。”
即使先天条件不错,发展产业也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我们先修建温室,然后再逐步完善配套设施。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兰陵试验基地已建设完成,今年4月就能投入使用。”在王传喜看来,产业发展既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政策要求,还要有风险防范意识。总的来讲,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规划的方向路线也可能存异,但遵循的基本原则大抵相同。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生态良好、水质清新,螃蟹产业是该区重要的特色富民产业。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邢青松认为,除了因地制宜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还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提升产业集聚效应;要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产业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告诉记者,余村进行产业规划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在余村除了丰富的生态资源,还有大批青年人才集聚于此,正布局新业态,主要聚焦青年新经济、跨界新农业、体验新文旅三大方向,全力实现产业振兴。
“在做产业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人才等因素,不能看哪个挣钱就干哪个,同时要适度,不能盲目扩张。”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班立桐建议,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应错位发展、各显其长。他举了一个例子,不少地方菌菇栽种时段多集中于当年9月至次年四五月。然而,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独辟蹊径,依托冷凉气候、昼夜温差显著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将菌菇栽种时间选定在当年的5月至9月,填补了夏季菌菇市场的空白,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延链条补短板不断加强品牌建设
唯有将农业产业链条向上下游深度延展,农业的价值才能持续攀升。但目前产业链条上的不少环节,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科技力量不强等问题。“要加快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把更多延伸环节留在乡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邓乾春建议。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贵州省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便开始种植玛瑙红樱桃,目前全村种了4800余亩,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已经走上正轨,但二产还需要尽快补上。“樱桃类深加工技术难度较大,需要保持它的颜色,保持期还要长,我们也一直在寻求方法。”全国人大代表、陶营村党总支书记肖军坦言。
不仅是樱桃深加工产业,特色油料的加工潜力挖掘得也远远不够。特色油料不仅具备一般油料作物的特性,还富含特异性脂肪酸、多酚、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成分。对此,邓乾春说:“当前特色油料加工产品仍然较为单一,其他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比较缺乏。现急需针对性的技术和装备,还需要建立相关标准,包括具体操作规程、技术标准等。”
加工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还没完全打通。“冷链物流作为连接田间地头和百姓餐桌的重要纽带,对乡村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建议,应加大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同时要完善冷库、冷藏车等设施建设,优化布局,提升覆盖率和利用率。同时,推动技术创新,推广先进保鲜技术,提升信息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既要延链条补短板,也要强品牌。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耿遵珠深知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好处:“我们为村里的蔬菜产品注册了品牌,叫‘棚二代’,在品牌效益带动下,产品有了知名度,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最重要的是质量安全还可追溯。”
接下来,耿遵珠还打算继续延伸产业链条,准备建设预制菜加工厂以及速冻蔬菜生产线、油炸薯条生产线。“我们的产品很快就可以直接卖到北京、上海的大型超市,进一步提高我们产品的知名度。”耿遵珠说。
3月,高淳区迎来了“水上春耕”,邢青松对做大做强螃蟹品牌的思路也更清晰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会放在明确品牌的目标客户群和市场定位、了解消费者需求、塑造品牌形象。同时,还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坚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另外,要引导消费者认知、消费习惯、饮食习俗,发展乡村旅游,用文化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
发挥联农带农机制多种方式助农增收
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实现老百姓持续增收。在这一过程中,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探索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近年来,邢青松的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起初,养殖面积仅有千亩,社员人数不足百人。如今,合作社已然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养殖面积拓展至14万亩,社员覆盖3200多户,更影响并带动了周边10多万农户。农民有积极性,也是因为有了助农致富的好路子:螃蟹市场低迷时,合作社就高于市场价优先收购;农户在合作社养殖基地就业,收入还有保障;如果螃蟹养得好,蟹农还有超产奖……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发展好乡村富民产业,民营企业也应有所担当,这些年新希望带着农户发展养殖产业,成绩有目共睹。虽然当下,一些养殖环节实现了“机器换人”,新希望仍尽量不减少工作岗位,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实现农民收益持续增长。“就算受到市场因素影响,企业有所亏损,我们也得保证农民的基本收益。我们做得越好,就能帮助农民朋友获得更多的价值。”刘永好说。
(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