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暖,蔬菜本应生长得更为旺盛,但近期不少菜农反映,蔬菜黄叶现象较为普遍,在茄子、彩椒、黄瓜等蔬菜上均有出现。蔬菜黄叶会导致植株制造有机营养不足,进而使得植株长势衰弱,产量明显降低。导致蔬菜黄叶的原因有很多,建议菜农依据自己棚内的实际状况,判断黄叶产生的根源,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
根系不良、土壤元素失衡导致黄叶平衡土壤养分是关键
春季 ,根部问题是导致蔬菜黄叶的首要问题。由于蔬菜栽培模式、浇水方式不当或地温过低等因素影响,造成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降低,无机营养供应不足,叶绿素合成缺乏“原材料”,蔬菜自然就会出现黄叶。
根部病害。根腐病、枯萎病、黄萎病等根部病害,都会导致植株的毛细根受损,使根系的吸收能力降低,养分及水分供应不足,以致蔬菜出现黄叶。
对于根部病害导致的叶片发黄,主要是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植株生长的需要,多是整株性的,在棚内多是点片状发生,而且会随着浇水而加重。菜农应注意加强对根部病害的预防。根腐病,菜农可以使用烯酰吗啉、金雷、普力克等进行灌根防治,同时冲施生根养根的产品促进根系的生长,从而提高根系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吸收能力,缓解黄叶现象。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叶面喷施全营养叶肥,为蔬菜补充营养,预防黄叶现象的发生。
地温低。春季,有时外界气温低,光照减弱,棚内地温和气温也受到很大影响,造成根系吸收不良。此原因造成的蔬菜黄叶是全棚性的,与根部病害造成的黄叶不同。除改进棚室条件,增强保温性之外,菜农还可选择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提高地温,增强根系吸收功能。
浇水过大沤根。温度低时,水分蒸发量小,部分菜农采用畦栽甚至沟栽模式,浇水后根系周围容易积水,一旦浇水过大,就容易出现沤根现象。栽培模式上,建议菜农起垄栽培,避免浇水后水流直接接触茎基部,浇水时,建议菜农选择微灌设施,严格控制浇水量,避免出现水大伤根的情况。若已经出现沤根,要注意及时划锄,增强土壤透气性,并用甲壳素等灌根,促进新根再生,提高根系抗性。
土壤营养失衡。虽然现在菜农都舍得投入,肥料用量很大,但施肥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蔬菜的生长,不仅需要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还需要钙、铁、锌、硼等10多种中微量元素。若菜农偏施大量元素肥料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失衡,氮磷钾含量过高,即使土壤中有中微量元素,作物也不能吸收,从而导致缺素症状。缺素问题关键在于底肥调控,还要注意叶片喷施补充,尤其是微量元素缺乏时,叶面补充效果良好。
留果过多,植株负担重导致黄叶增加营养储备是重点蔬菜进入结果盛期,菜农为了提高收益,往往留果较多,植株负担沉重,营养供应不上,也会加重蔬菜黄叶出现。春季本身就是地温低、作物根系吸收能力较弱的季节,如果这个时期植株上留果、留瓜过多,再遇到寒流等低温天气,就会出现植株营养供应不足导致的黄叶。建议菜农根据植株长势合理留果,保证植株健壮,增加营养储备,减轻植株负担,避免在遇到阴雨天等恶劣条件时,因植株养分供应减少、储备不足而导致黄叶等问题。
药害导致黄叶。棚内低温高湿,灰霉病、菌核病等发生较重,菜农为了抑制病害的发生,大量使用药剂,或者药剂使用方法不正确,如烟剂熏棚时间过长,导致药害发生严重,叶片加速老化,黄叶现象突出。针对这种情况,菜农可通过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15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的方法延缓叶片的衰老,预防黄叶的大面积发生。在遇到晴好天气时,菜农不要急于提高棚温,而应该将棚内温度维持在24℃—28℃,当植株长势恢复后,再逐渐提高棚内温度,将棚内最高温度维持在30℃左右为好。
气害导致黄叶。外界温度仍然较低,内外温差大,棚室长时间闭棚,若施肥不当,常常会发生气害,影响蔬菜正常生长。一般来说,春季棚室蔬菜常发生的气害,主要由追肥不当引起。
由追肥引起的气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氨气,它可以从叶片气孔侵入细胞,破坏叶绿素,使受害叶端产生水渍状斑,叶缘变黄变褐、干枯。另一种是亚硝酸气体,它主要为害叶绿素,受害叶片变白,受害部位下陷并与健康部位界限分明。一般作物中下部的叶片受害严重,茄果类的蔬菜受害尤为严重。
在浇水时追施一定量的肥料,是补充营养、提高蔬菜产量的必要措施,但部分菜农追肥种类选择不当或追肥量过大,比如选择生鸡粪、高氮肥等。一旦遇到较多的阴天、雾天,光照不足,很多菜农为了保持棚内温度,长时间不放风,棚内就容易积累有害气体,从而导致蔬菜发生气害。所以,应注意尽量避免使用生鸡粪、高氮复合肥等肥料。一旦发生气害,要及时通风,连阴天也要适当放风。
(本版内容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董文兰参考《北方蔬菜报》《长江蔬菜》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