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版
发布日期:
智慧农业:种粮主体“新农具”
文章字数:719
    智慧农业系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在东北黑土地上,越来越多农田里安装了各种监测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种粮主体在办公室通过大屏幕,就能掌握农业生产各项信息,实现节本增效。智慧农业正成为种粮主体的“新农具”。
  春节过后,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梨树的青堆子村,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已开始忙活起来。大家采购农资、规划种植方案,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准备。
  在合作社办公室,一块大屏幕成了社员们的“宝贝”。这是合作社安装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通过屏幕可以实时掌握每一个地块的土壤状况、作业进度、庄稼长势,现在是合作社春种秋收的“指挥系统”。
  这几年,合作社经营规模逐步扩大,也给社员们带来“成长的烦恼”。“比如遇到连续降雨,需要人工踏查地块,有时因查看不及时,一些地块玉米长势受影响造成损失。”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说。
  自从应用智慧农业装备,社员们坐在办公室就能看到各个地块玉米生长情况。“一个地块出现问题,系统会自动报警,还能给出指导方案,非常智能,现在春耕秋收都需要它。”韩凤香说。
  智慧农业装备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农民经营风险和成本。合作社社员王军算了一笔账,从配方施肥到农田灾害及时处置,一公顷土地能节本增效1000多元。
  现代化的粮食生产方式也让韩凤香敢于更多尝试。看到鲜食玉米效益不错,她开始尝试扩大种植规模。“鲜食玉米需要更精细的管理,有了智慧农业装备,我们可以在黑土地上大展拳脚。”她说。
  大屏的背后是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在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据新华社)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