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以渔治碱”让盐碱荒地鱼米丰收
文章字数:2361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荒地。高盐碱、高pH的土壤性质导致这片土地无法种植经济作物。如今因“以渔治碱”的科技创新,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项目“农业排碱水渔农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了专家组验收,为我国盐碱地的生态改良和综合利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国内陆盐碱水资源量大、利用率低,
  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我们应科学合理利用盐碱地、盐碱水域资源,充分发挥盐碱地水产养殖‘以渔治碱’的优势,加强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更多的‘荒芜之域’实现‘鱼米丰收’,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
  龙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郑先虎表示。
  盐碱水用于池塘养殖
  我国蕴含丰富的盐碱水土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6.9亿亩的盐碱水域和14.9亿亩的盐碱土地。这些土地遍及19个省(区、市)。但由于治理难度大,其大部分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杜尔伯特地区的盐碱地分布广泛,长期困扰着当地农业发展。面对这一困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刚团队早在5年前就决定在杜尔伯特开展“以渔治碱”的科技创新实践,探索盐碱地治理的新路径,以期实现盐碱地的生态修复和高效利用。
  “‘以渔治碱’的核心理念是将水产养殖与盐碱地治理相结合,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实现盐碱地的生态改良和盐碱水的渔业利用。”赵志刚说,在这个过程中,科研团队遇到了诸多技术难题。
  盐碱地的土壤和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盐碱成分,这对水产养殖和农作物生长都构成了极大威胁。如何进行有效的田间工程改造成为首要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团队经过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和实践,最终确定了挖掘排碱沟、铺设管道等方式对盐碱地进行排碱和洗碱。
  “我们利用低碱度水体浸泡和冲洗盐碱地,通过排碱沟收集冲洗高盐碱土壤后的水体,并引入池塘养殖。”赵志刚介绍,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土壤和水体的盐碱度,还为水产养殖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科研团队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他们通过引入耐盐碱作物和鱼类品种、利用生物絮团技术调控水质等措施,构建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生态系统。
  “我们经过多次筛选和试验,发现大鳞鲃、雅罗鱼和鳙等鱼类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赵志刚介绍,这些鱼类不仅能够在盐碱环境中生长,还能通过代谢和排泄等活动进一步降低水体的碱度。
  不过,这些鱼类在盐碱环境中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仍受到一定限制。为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团队对这些鱼类进行了遗传改良和培育,以提高它们的耐盐碱性和生长性能。
  “生物降碱”是“以渔治碱”的核心技术。为了高效降低水体碱度和保持养殖水质的稳定,科研团队引入了生物絮团高效降碱和调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生物絮团的形成和稳定性受到水温、pH值、溶解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生物絮团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我们开发了几种耐盐碱高效絮凝微生物,并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再结合调整饲料投喂量、增加曝气设备等措施,确保水体碱度的高效降低和水质稳定。”赵志刚说。
  团队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异位循环水渔农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团队通过循环利用池塘养殖改良后的富营养、低碱度水体,再次淋洗和灌溉高碱度土壤,进一步降低土壤碱度并增加土壤肥力。
  这一模式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盐碱地的生态修复与改良,还提高了盐碱池塘养殖效率和盐碱地种植作物的产量。
  稻谷亩产突破千斤大关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盐碱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熟化和集成了盐碱地渔农综合种养过程中“挖沟排碱”“循环洗碱”“生物降碱”等关键技术,对“以渔治碱”异位循环水渔农综合种养模式进行了全面升级,并在杜尔伯特连环湖基地进行了示范应用。
  团队在不同池塘分别养殖了大鳞鲃、雅罗鱼、鳙鱼等耐盐碱鱼类,在盐碱地种植“宏科181”和“中科发5”水稻。
  专家现场测产结果显示,经“以渔治碱”改良后的盐碱地“宏科181”品种稻谷亩产量为508.3千克,“中科发5”品种稻谷亩产量为515.4千克,均突破了千斤大关;池塘养殖大鳞鲃等耐盐碱性鱼类平均亩产量430公斤;农业排碱水零排放,并实现了循环利用,综合效益显著。
  实践证明,“以渔治碱”异位循环水渔农综合种养模式的示范与推广,可有效改善盐碱地区的生态环境,缓解周边土壤次生盐碱化,提高土壤总氮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池塘养殖鱼类和盐碱地种植作物的产量,达到对盐碱地生态修复的目的,同时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保障水产品供给。这一模式可使无法耕作或耕作效果差的低洼盐碱地逐渐得到开发利用,增加后备耕地资源,可成为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链接:“以渔治碱”还有这些案例
  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五农场,利用弃水回用工程将稻田浸泡产生的盐碱水引入池塘,开展了凡纳滨对虾和耐盐碱淡水鱼类的养殖。该地区土壤含盐量高,脱盐困难,盐碱稻田产量和收益低。通过“池塘—稻田”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土壤全盐含量降低20%以上,水稻、南美白对虾和耐盐碱淡水鱼平均亩产分别达750公斤、250公斤和1000公斤以上,池塘亩经济效益和盐碱地整体亩均效益显著提升,既保障了水稻增产稳产,又增加了每亩收益。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通过“池塘—稻田”模式,有效治理了土壤盐碱化问题。开挖池塘后,周边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分汇聚到池塘中,新田耕作层土壤盐分大幅下降,稻田种植的芹菜、甘蓝、西红柿、大麦、油葵等农作物长势良好,近2万亩土地得以复耕或重新用于农业种植,为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了新途径。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富民村,通过降盐排碱改良工程和池塘集约化养殖,成功改良了重度盐碱地。土壤盐度从21.01下降至3.55,改良较好的田块,水稻亩产达502公斤,盐碱较重田块,水稻亩产160公斤,改变了重度盐碱地寸草不生的状况。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董文兰参考《科技日报》《河北日报》等整理)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