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无人机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田间给秧苗施肥。
2月11日,在山东省荣成市爱伦湾海洋牧场海带养殖区,养殖工人驾驶渔船出海作业(无人机照片)。
自今年1月1日以来,国铁沈阳局已累计运输化肥、种子、农药等春耕物资逾1.8万吨。
在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科研人员正在对水稻进行管护。
在浙江省金华市,稻田里农机正在进行翻耕作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眼下,全国春耕春管陆续展开,各地着力加强农业与科技的融合探索,推动农业设施装备提档升级,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广袤的田野上,一幅“数字春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东北大粮仓,尽管还是一片白雪皑皑,但空中的遥感卫星正在对黑土地的土壤墒情和积雪情况进行评估。
在黄淮海麦区,冬小麦已陆续进入返青期。今年,多光谱无人机巡田加植保无人机喷洒,成为科技田管的“主力军”。
在温暖的海南南繁基地,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鉴定模型,正在加速育种进程,这些即将收获的水稻种子将陆续北上播撒到田地中。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无论是召开座谈会,还是实地考察调研,他都对科技如何更好地支撑粮食生产,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他强调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吕修涛:“习近平总书记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我们将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持续发力提高技术到位率、装备匹配度,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去年,我国启动实施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年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今年,大面积单产提升仍然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举措。眼下,各粮食产区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
今年,一批电驱高速精量播种机、丘陵山地拖拉机、山地玉米播种机等先进机型正加快部署向春耕生产一线。而迅猛发展的低空经济也在助力传统农业的提质增效。
在江苏徐州,无人机植保的使用范围从年轻人延展到60岁的种粮农民。在浙江龙游,无人机已经参与到农资的运输,极大节省了人力和物流运输成本。
今年,我国正在搭建农业科创平台矩阵,大力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在湖南,“大农科院”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在省级层面,将涉农的21个科研事业单位和2个科研辅助机构优化重组为15个科研事业单位和1个科研辅助机构。通过推进大跨度资源整合,改变以往各自为战的现象,形成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全链条创新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今年,更多的科技领军企业正在进入农业领域。在山东,一家农机企业自主研发的“智慧农场AI大模型”,已经成为多个试点地区可以即时响应的“线上农技员”。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李德芳:“我们的这套大模型在采集田间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灌溉’‘养分’‘病虫害’‘作物生长’四个AI模型输出一个个田间管理方案,就是要让春耕做到‘新’中有‘数’。”
今年,围绕科技增产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也将协同发力:推动高油高产大豆、高蛋白玉米、耐盐碱作物等急需品种的联合攻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有农场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等建设;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农村数据资源,用数据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5G、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进一步渗透,这个春天,中国广袤的田野将释放出更大的潜力,绘就现代农业的新图景。
(本版图文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董文兰参考央视新闻、央广网、新华网等整理)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天目粮仓”的农机人员,通过遥控植保无人机给小麦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