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广研究员团队成功将棉花秸秆转化为微生物蛋白,为棉花秸秆高值化利用和饲料蛋白资源开发提供了新路径。
2023年,我国饲料用量占粮食消耗的53%,饲用蛋白资源短缺,大豆进口依赖度超80%,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将丰富的农业秸秆资源转化为饲用蛋白饲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途径。
棉花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约占65%—85%。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经水解后产生葡萄糖和木糖,两者可被微生物转化为多种高附加值产物。然而,自然界中多数微生物可以利用葡萄糖,但是可以有效利用木糖的微生物较少。筛选可同时高效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的微生物是秸秆水解液高效转化的关键之一。
该研究首先解析了棉花秸秆不同部位木质纤维素的基本特征,进而评估了这些部位作为木质纤维素原料的潜力,为棉花秸秆的原料化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进一步筛选多种微生物,获得了能够高效利用葡萄糖和木糖合成蛋白质的高效底盘细胞,经过发酵技术将棉花秸秆水解液转化为了微生物蛋白,蛋白质含量达到70%。该蛋白氨基酸含量丰富,最高产量为5.74g/L,糖转化率达到0.23g/g。通过物料平衡计算得出,1吨棉花秸秆可产生约84公斤蛋白和36公斤碳水化合物。理论上,按照此工艺我国每年的棉花秸秆可以产生约250万吨蛋白和100万吨碳水化合物。剩余的秸秆残留物质主要为木质素,可进一步转化为腐殖酸和化肥缓释剂等,以实现棉秆的全组分利用,提升棉秆转化的整体经济性。 (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