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过指导农户科学储粮,优化粮食产后服务,助力农民减损增收,使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降至3%左右。
减少农户储粮环节的损失损耗,是推进粮食产后节约减损的重要一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家通过投资引导,累计为全国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近1000万套。粮食和储备部门出台了推动解决“地趴粮”问题的具体措施,指导做好粮食产后短期储存,逐步消除“地趴粮”。“地趴粮”是一种粗放的粮食储存方式,指将粮食直接堆放在自家庭院、空地或露天场所,不进行进一步防护和处理,这种方式容易导致粮食损失和品质下降。
各地积极采取措施,着力引导农民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搭建科学储粮装具,保障储粮安全、减少粮食损失损耗。
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国有粮库普及应用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控温、气调、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依托国家科技计划,聚焦智能粮情测控、虫霉绿色防控、粮食低温智能联控、粮食清选等重点,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解决绿色储粮技术重难点问题。
“目前,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的合理预期范围内,粮食储存正在向绿色优储、保质保鲜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该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统筹推进科技平台建设、成果培育转化,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