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冷害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超2亿亩水稻面临低温冷害。1月11日从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在全国率先创制出可耐受零下8℃的籼稻育种材料,为水稻耐寒育种提供宝贵种质资源,向攻克水稻低温减产难题迈出关键一步。
寒冬腊月,武汉最低气温降至零下,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大多数试验田都是光秃秃的。唯有一片“杂草”格外显眼:它们十几株为一丛,有的与人一般高,有的还不到人膝盖。随意连根拔起一株,拨开泥土,白色的根茎就露了出来。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副研究员郑兴飞介绍,这是利用长雄野生稻和常规籼稻杂交产生的“后代”,最低耐受零下8℃低温,可在武汉自然越冬,“白色根茎是水稻植株健康的表现,等到春暖花开时,又能正常生长了。”
水稻在气温低于10℃的环境下会停止生长。相对生长在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地区的粳稻,生长在低纬度、高温多湿地区的籼稻耐寒性更差。我国南方水稻产区主要种植籼稻,早稻播种育秧期易遇倒春寒,晚稻抽穗扬花期易遇寒露风,都可能影响粮食产量。
目前,学界定位克隆的水稻耐冷基因较少,可用耐冷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匮乏,水稻耐冷育种进程缓慢。
2019年以来,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连续5年对200多份野生稻进行田间耐寒性鉴定,筛选出2份可耐受零下8℃至零下6℃的长雄野生稻资源。
这只是第一步。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存在严重的种间隔离,无法直接用于育种。研究人员继续利用高效花药培养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将耐寒野生稻资源与常规籼稻黄华占杂交,历经3年攻关,克服远缘水稻杂交不亲和障碍,最终获得10份珍贵“后代”。
郑兴飞表示,过去,为避开低温冷害,农户只能根据天气预报和经验,预判水稻的安全播种期和育秧期,生产风险较大。未来,可利用耐寒籼稻育种材料与生产上的主栽水稻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兼具耐寒、优质、高产等多种特性的早、中、晚稻新品种,应对不同时期的低温冷害。同时,将其与优质多年生稻杂交,有望解决多年生稻在长江中游稻区安全自然越冬问题,实现多年生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据《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