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开阔地带,放眼望去,一排排现代高楼拔地而起,1栋、2栋……21栋,每栋6层的楼房猪舍连排成片、整齐划一;走进猪舍,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猪正在进食、休息;机器人正在轨道上自动化运行,将猪舍的数据实时传输到管理平台……这里是内乡县牧原现代农业综合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综合体”)。在这里,猪住上了楼房,机器人成了管家,养猪这一“脏活累活”成了“智慧活儿”。
攻克技术难关 提升猪肉品质
“时代不同了,传统养猪模式早已被现代化养猪所颠覆,而现代化养猪靠的是智能化技术……”说起现代化养猪,牧原综合体总经理张龙飞侃侃而谈:“在温湿度传感器研发过程中,我们曾把国外先进的买回来,但是发现不适用,于是决定依靠自己团队进行研发,以适用于猪舍内温湿度的监控。如今难题已经攻克。”
张龙飞介绍说,如今的猪舍用上了牧原集团自研的“新风过滤系统”。该系统可进行4层过滤,从源头保障猪舍的空气质量,过滤系统第4层的黑色隔板能隔离约0.3微米的粒子,实现对各种病毒的隔绝。
猪舍内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同样出于牧原集团的自主研发。这些“猪舍管家”集成可见光摄像头、3D摄像头、红外热像仪、拾音器、气体检测仪等各类传感器于一身,实时传送着温度、湿度、风机转速、异常声音等指标,后方平台通过云监控、大数据分析和自动化设备运行,实现生猪养殖的智慧管理。
过去,饲养员很难及时发现猪只的异常状况,容易错失治疗时机。而现在,巡检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运作,发现猪只异常状况会立即将信息推送给饲养员。“当猪只有异常状况时,就算是下班的时间,饲养员也会及时过来处理。”张龙飞表示,“这样一来,生猪整体的存活率就会上升,猪健康,用药少,猪肉品质得到提升。”“养重于防,防重于治”是牧原综合体长期秉持的生产管理理念。
“科技创新”打造养猪新业态
张龙飞说,牧原综合体实现生猪单层养殖到多层养殖,大大节省土地资源,是将近传统养猪用地的五分之一。该项目年出栏生猪210万头;同时配套年屠宰生猪210万头的肉食品加工生产线,年产值可达70亿元。
据介绍,牧原综合体整合生猪产业链上的所有资源,搭建全国全球互联网平台,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挑战了养殖密度、物流成本、产出效率三个极限,极大地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效率。
牧原综合体“粮进肉出”的工业化、流水线式养猪模式,使牧原在成本控制、疾病防控等方面具备更加显著的优势。公司平均一个饲养员就可以同时饲养2700—3600头生猪,这个效率凸显了现代养猪业智能化、集约化等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从而使企业在应对残酷的“猪周期”和“非瘟”时更加游刃有余。(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