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谷幸 张婉
“鬼脑壳”是什么?乍一听名字很吓人,但它却是陕南地区农民的“金疙瘩”。在早期,它被广泛地种植于村民的房前屋后,如今一跃成为安康地区的一大当家产业、富民产业。它有一个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魔芋。
从2013年起,安康就将魔芋产业确定为全市五大重点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按照“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品牌”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助力“小魔芋”释放“大魔力”,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近年来,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科院”)紧扣安康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产出一大批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走向市场,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同时也为魔芋这一产业施加“魔法”,化身成为助农增收的“重头戏”。
育新种 做优“芯”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一粒魔芋种子又能迸发怎样的力量?这要从安康市农科院组建魔芋课题组,攻克花魔芋抗病性差、易感软腐病这一难题说起。
初到安康市农科院,段龙飞就被分配到魔芋课题组,成为该课题组的主持人。初来乍到的他,内心不禁忐忑万分。他想,“这与我在校时所学的专业不太一致,该如何下手呢?”
很快,凭借着对育种的孜孜不倦以及对科研的热情奉献,段龙飞迅速稳定心神,投入到魔芋新品种的培育研究中。“品种选育容不得半点马虎,只能想各种办法寻找资源。”定下目标后,段龙飞便和团队成员一起,广泛搜寻引进国内外魔芋主栽品种和野生种,建立魔芋种质资源库,筛选抗病优质资源材料。
最终,魔芋课题组选择安康的花魔芋当母本,凉山的白魔芋当父本进行杂交。“材料找到了,但还有诸多研究工作需要一件一件去做。”段龙飞说。
与粮食育种不同的是,魔芋的生长周期较长,新品种的抗病性、产量和品质等关键指标需要长期观察才能得出确切结论。除了要从大量亲本中选择优质的资源进行杂交外,还需要在成千上万的杂交后代中选育优良单株,通过组培进行快速扩繁,最后再回到大田进行检验。至此,一个完整的育种周期才算初步完成。
6年时间里,经历了数千次研究,在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中,最终成功选育出“安魔128”这一魔芋新品种。该品种抗病性强、繁育系数高(芋鞭多)、品质优良、产量稳定。经多年多点测试,平均亩产量可达1540.18公斤,对软腐病和白绢病有较强抗性。
2019年,安康市农科院与石泉云岭生态农业合作社达成合作,首次将“安魔128”进行推广,当年就获得了收益。如今,“安魔128”已在陕西省魔芋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为12.6万亩。
研新技 汇“新”力
2023年,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13项农业主推技术。其中,“一年制魔芋轻简化抗病栽培技术”名列其中。该技术由陕西省魔芋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康市农科院薯类研究所所长郭邦利牵头完成。
“魔芋产业化开发作为陕南地区突破发展的重点项目,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品种退化、病害高发、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魔芋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郭邦利说。
有了好品种在前,配套的好技术也要跟上。基于此,郭邦利及其团队将优选种芋、种肥药一体、平地直播、机械起垄、立体套种、大田管理以及采收保存等关键技术集成,破解了魔芋高质高效发展的“密码”。
“良种+良技”,安康魔芋破“地”重生。“该技术以抗病品种‘安魔128’为种源,可实现当年种、当年收、当年见效益,亩产能达1500公斤以上,发病率可控制在10%以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与效益。”谈起该集成技术,郭邦利满满的自豪感。
在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刘垭社区种了12亩魔芋的王升斌说:“一年制魔芋轻简化抗病栽培技术就是节省人力,要在栽种魔芋时施足底肥、旋耕均匀、机械开沟、人工摆种。去年,茨沟镇瓦铺村合作社采用该集成技术后,亩产在4000斤以上。”
如今,“一年制魔芋轻简化抗病栽培技术”已在陕西省累计推广36.8万亩,正为魔芋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绘就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
除段龙飞、郭邦利外,这个为“魔”着迷的攻坚团队里,还有“定海神针”张百忍,集成魔芋组培关键技术的蔡阳光,发现魔芋新“害虫”鼠妇的覃剑锋,为富硒魔芋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的陈国爱以及科研后勤保障师刘次鹏和王宗方等人。
入田间 促振兴
8月8日至10日,陕西省魔芋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康市农科院副院长周高新,岗位专家卢美欢、段龙飞、覃剑锋一行赴宁陕、佛坪、周至、岐山、眉县等地针对魔芋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提出指导性建议;8月22日,周高新带领魔芋科研团队赴白河、旬阳等地,针对魔芋球茎膨大和成熟的关键时期给予指导,以便种植户做好田间日常管护工作。
这是陕西省魔芋产业技术体系及安康市农科院组团开展“送技下乡”服务活动、为农户“传经送宝”、赋能增“智”的真实写照。他们常年走田间、到地头,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术专长和团队优势,带着满腔热情,撸起袖子、扑下身子,给农民带去丰产丰收的新希望。
“近年来,安康市农科院坚持选育品种和引育品种同步推进,加大大田起垄、遮荫栽培、林下堆土栽培、庭院轻质化盆栽等种植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栽培技术标准体系,并不断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出去,让更多农民获益,挑上‘金扁担’。”周高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