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鸡鸭做B超、拍CT、用“芯片”选育畜禽品种、用冻精实现性别控制……近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畜禽育种领域正广泛采纳高科技和新技术手段,不仅简化了程序、节省了时间,还显著提升了育种效率。在高新技术的助推下,近几年,我国畜禽种业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效推动了畜禽种业振兴。
B超、X光片、CT这几个词,作为人类的我们并不陌生,生病了去医院,遇到把握不准的情况,医生就会让我们拍个片子瞧一瞧,把问题看得更清楚。
但给鸡鸭等动物做这几种检查,其实还有其他目的。
“给鸡鸭做B超、拍CT,是为了看清楚肉眼看不到、手工测量不好测的基因数据。”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水禽遗传改良计划委员会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侯卓成解释。
“育种的基础需要海量的表型测定数据,如鸭的皮脂率、皮脂厚产肉量、繁殖性能、蛋品质等多个性状,但很多性状的测定复杂而且耗时。”侯卓成介绍,以皮脂率测定为例,传统的测定方法是将鸭屠宰解剖后进行人工扒皮,然后对皮脂、腹脂重等性状进行测定,这种方法只有将鸭杀死才能测定,无法保留相应的生物个体进行后续育种。
此外,人工扒皮对工人技术要求较高,时间成本也较高。“以我自己20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算,现在我扒一张皮需要10分钟,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每年我们的测定量为5万只鸭,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几乎不可能完成,所以必须要寻找新的测定方法。”他说。
随着测定方式的改进,对于体长等体尺形状,已研发出了标准化的体长测量设备。测量时,将鸭固定在设备平台上,利用滑轨上的推拉块可对鸭体长、脖长等性状完成快速测量。但这种测量方法也会因为鸭的活动而造成测量误差。
随着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成熟,侯卓成团队开始思考能否将这些技术用于鸭育种环节中各种性能测定。2011年,团队引入人用B超技术对肉鸭皮脂厚度进行测定,取得了较大突破。
2017年左右,团队又引入CT技术。“与B超相比,CT扫描切片影像中可以更加精准识别皮脂、胸肌厚度、肝脏等育种关键指标,但因为CT扫描结果是一张张图片,就跟普通人需要医生解读CT结果一样,我们也需要找到鸭CT图片与性状数据之间的关联,并进行解读。”侯卓成说。
团队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最终成功分析解读了鸭CT图片与性状之间的关联,建立了肉鸭皮脂、肌肉图像识别方法及解读系统软件,实现相关性状数据快速测定并收集,让育种精确度大大提高。
基于更先进的育种手段,该团队成功培育了烤鸭专用新品种“京典北京鸭”,让人们吃上了鲜美的北京烤鸭。
近年来,CT等技术已逐渐广泛应用于猪、鸡、鸭等畜禽育种过程,有效提高了育种精确度和育种效率。 (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