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吉燕
10月29日,第31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圆满落幕,但带给人的思考仍在继续。
多位受访者表达着这样一个共识:虽然年年经历农高会,但本届农高会令人耳目一新。本届农高会共吸引国内外政府机构、科研单位、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市民群众线下参会158万人次,线上观展838万人次,参展企业会期产品现场交易额超过1亿元。
全面探路求突破
作为连续26年参会的农资企业,陕西赛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周锋发现,今年农高会做了许多与往年不同的安排,无论是设置展示陈列区和“新”品发布活动,还是线上线下联动,都意在让参展品牌和产品能够触及更多群众,达成更多交易。
众多参展商切身感受还体现在活动安排上被精简,将更多资源留给由参展企业、商协会、群众需要的供需对接会、新品发布会等活动上。
农高会期间,100款农特产品荣获“全国名优土特产”,这些土特产通过农高会平台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宣传和展示,引导更多的土特产变身为乡村振兴大产业。
枝条(秸秆)生物有机肥技术、苹果“面膜”、中医苹果……农高会期间举办的“四新”发布上,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其间,极具引领性、创新性、科技性、实用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的最新成果,通过农高会向全球发布。
透过农高会,一系列“高大上”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展示与“接地气”的为农服务有机结合,通过展览展示、洽谈交易、新品发布等板块内容深度结合,有效提升了各方参会体验。
打造展会“升级版”
在市场环境下,如何获得企业选择和青睐?又如何发挥优势,让企业找到市场、“施展拳脚”?农高会为参会群众、企业考虑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提档升级的机会。
作为农高会的“老朋友”,埃及展厅负责人巴苏尼·莫尔谢迪前后共参加了8届农高会,今年再度受邀参展携带了埃及非遗产品——纸莎草纸画亮相。
谈到持续参展的原因,巴苏尼·莫尔谢迪表示,作为国家级涉农展会,农高会与其他展会相比,市场化程度高、影响力大,更重要的是有大量优质品牌参与和举办首发首展活动,有利于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结交更多潜在合作伙伴。
农高会不仅是一个展示交易平台,也为国内外展商和客商搭建起一座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本届农高会共有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9个全国农高区以及上合组织国家、荷兰、日本等49个国家共1800余家企业参展。
农高会期间,国内外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在核心种源、农业节水、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最新成果悉数亮相,112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首发首秀,中国农科院发布1100项农业科技新成果,“专业”“高端”“精品”成为农高会上大多数新品的共同标签。
效应释放“流量变留量”
走过31载征程,农高会早已不只是一场展会。打造不落幕的农高会已向“下半场”有序推进,特别是展会溢出效应叠加杨凌自贸片区对外开放政策优势,推动了“展商变投资商”,“头回客”变“回头客”。
本届农高会期间,共有200家企业的2100多台(套)农业智能装备、旱区特色产业全程机械、智慧农机等集中亮相。
从第26届农高会开始参加,农高会的“老朋友”——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晓磊将公司搬到了杨凌“设店”。如果说落地是展商进入杨凌的第一步,那么,进一步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则是“农高会+”产业布局的另一重点。
2022年4月,“棚掌柜”正式入驻杨凌;2022年8月,与杨凌签订入区协议启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设施农业智慧化提升工程;2023年8月,完成公司第四代产品研发。
“棚掌柜”的成功离不开校企合作。通过农高会,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合作,不断优化产品功能设计。在本届杨凌农高会上,公司带着最新研发的“AI模块”技术参加了会期的“四新”发布。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流量入口”的农高会是卖场也是秀场,是资源平台也是对话平台。这里既能见到最新的农业新技术,又能了解最新的农业生产需求,对于参展商和参会群众而言,这正是农高会的独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