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时艳英 邓清梅
陕西是文化大省,省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在第31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具有陕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绽放异彩,让参会群众感受到极具地方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百年锣鼓传妙音
“咚咚咚、锵锵锵、咚锵咚锵咚咚锵……”10月26日中午,在第31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四新”发布暨鉴宝农高会文化产业推介专场活动上,锣鼓表演者身着盛装,精神抖擞,用铿锵激昂、气势磅礴的鼓声,将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吸引了众多参会群众驻足欣赏。此次文化产业专场推介会上推介的第一个“宝物”就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西北锣鼓第一村”之称的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杨陵街道上川口村的锣鼓。
上川口村的锣鼓制作已有300多年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如今,村民们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技艺坚持纯手工制鼓,每年生产铜鼓乐器上百个品种,产品畅销河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26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地区,上川口村已成为国内闻名的锣鼓村。上川口村坚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产业发展的连接点,探索“非遗+产业”乡村振兴实践路径,让古老而灿烂的锣鼓文化代代相传,让非遗文化持续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榆林剪纸受青睐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通过一双巧手,形成了一幅幅精巧绝伦、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10月25日,在农高会C馆榆林展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佳县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改琴现场献艺,引得参会群众赞叹不已,不停有人前来咨询,短短几分钟就达成了交易。
“榆林佳县剪纸将对生活的期盼和向往都寄托在作品当中,经过一代代人民的传承创新,已经成为榆林的文化宝藏。”李改琴说:“我已经参加了四届农高会,想通过农高会平台把剪纸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喜欢剪纸。”
剪纸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群众性强、艺术性高。其中,榆林剪纸是极具边塞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奇葩,几千年的黄土文化孕育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榆林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人物、花鸟、鱼虫、兽类、图案花纹、自然风貌、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艺术风景。
耀州面塑惹人爱
“你看,这个面团捏的小人儿,真可爱!”10月25日,在农高会C馆非遗文化展示区,层次分明、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面塑作品,惟妙惟肖,灵动活泼,令人称绝,引得众多参会群众前来观赏打卡,它就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面塑。
耀州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美术手工技艺,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耀州面塑,用面特殊,材料普通,制作工艺流程简单,制作手法特别而灵活,指法别致而细腻,面质中透射着五谷香,构图中展现着生活美,指法中蕴含着技艺,形态中承载着文化,既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又不失民间艺术的淳朴气息,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悠久的历史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绚丽缤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届农高会展馆内,蒲城麦秆画、甘泉豆腐、洛南草编、武功苏绘手织布、凤翔马勺脸谱、合阳花馍……参会群众徜徉在一项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细细品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作为农业科技盛会,农高会也为非遗文化展示交流和保护传承搭建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