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西 农的故事
编者按:今年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90周年。90载薪火相传,90载砥砺求索。为热烈庆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90周年,本报策划推出“我与西农的故事”系列报道,通过作者亲历、亲闻等,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西农90年的发展变化和区校融合取得的显著成效。
心中永远的“大楼”
当你乘着飞驰的列车经过杨凌时,透过车窗北望便会发现,数公里外的高岗上,一座雄浑古朴、巍峨高大的楼房屹立于苍穹之下,时刻守望着这座历史悠久而又极富现代气息的中国农科城——它,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乃至整个杨凌最早的地标建筑,沐浴了九十年的风雨,新中国成立后被一代代西农人亲切地称为“三号楼”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三号教学楼。
这座奠基于1934年4月20日(原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当天)的大楼,主楼三层,加上中间每层长度递减的塔楼共七层,总高度有30余米,总建筑面积达7251平方米。站在大楼下,你若要看到塔楼楼顶,必须把头仰得后脑勺几乎碰到后背才能实现。
长长的主楼,让你感到整个建筑基础的沉稳、坚实,高高耸起直指青天的塔楼,显示了它挺拔向上、昂扬崛起的气势,而第六层塔楼正面中央镶嵌的直径1.5米的大钟,则用准确的报时提醒着人们要珍惜时光,不停向前。
作为与学校同龄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大楼见证了学校发展的每一段历程,目睹了学校90年走过的风风雨雨。
如今,站在这座饱经风雨沧桑、见证了整个学校历史依然耸立挺拔的三号楼前,你会感受到学校历史的厚重,更会感到自己应该承担的使命的分量;你会感受到它的力量,也一定会激发出自己不断向前的无穷力量! (易同民)
西农路的记忆
出了西农北校区南门,便是五台山。所谓“五台山”,其实是五组台阶组合,每组台阶有二三十级踏步。站在“五台山”顶,放眼远望,一条宽畅笔直的大道直通渭河岸,大道两旁是一溜两行的毛白杨。到了夏秋季,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条大道以陇海铁路为界,南边称邰城路(现在正式改名为西农南路),北边的为西农路。西农路在杨陵,犹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外滩。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杨陵只有这么一条像样的路。那时这条路没有被命名,青石子铺就,由北向南,当时还没有立交桥,大路平穿陇海线,直达渭河岸边。关中平原多杨树,因此,西农路栽植了一溜两行毛白杨,成为杨陵街道一道亮丽的风景。站在西农北校区南门外的五台山顶,举目远眺,小城风光尽收眼底,终南山青紫如黛,渭河如玉带缠绕在山边;大道两旁排列着两行毛白杨,直通渭河岸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杨挂全了叶子,叶片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密,最终织出一条林荫大道。如今的西农路各色汽车川流不息。西农路大转盘到邰城广场的路段已经改为双向六车道的宽阔大道。大转盘以北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人行道上也摆满了摊位,人流从早到晚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
抚今追昔,西农路见证了西农的发展变迁!
(贺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