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中国农科院探索 大幅提高大豆饲用 蛋白产量新路径
文章字数:525
  8月26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该单位联合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提出大幅度提高大豆饲用蛋白产量的新途径——将耐盐、抗旱的南方晚熟大豆品种在北方盐碱、干旱地区推广,可让不适合种植大豆的地区成为优质饲草生产基地,提高我国大豆蛋白供给能力,缓解供求矛盾,减轻进口依赖。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大田作物研究》上。
  课题组在418个大豆品种中测定、筛选出豫豆25、中黄6号、大白脐、早熟18和中特1号等一批高蛋白优质饲草用大豆品种。为挖掘大豆作为饲草作物的生产潜力,课题组在三亚热带条件下对来自四川的高蛋白品种自贡冬豆进行人工长日照处理,使其长期保持营养生长状态并多次刈割。结果表明,在每月一次的刈割频率下,连续采收10次所得茎叶粗蛋白总量相当于2022年我国大豆籽粒粗蛋白平均产量的3.7倍。在北京自然条件下,60天的生长周期内即可获得每公顷0.95吨的茎叶粗蛋白产量,超过2022年我国大豆籽粒粗蛋白平均产量。
  据了解,大豆是短日照作物,光温反应敏感,将低纬度短日照地区的晚熟大豆品种引种至高纬度长日照地区,或将南方秋播晚熟品种春播,其营养生长期会大幅度延长,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大,可做优质饲草。因此,南种北引、晚种早播可发挥大豆饲草利用潜力。 (据《科技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