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症状:果实发病,初期在果面上产生褐色小圆斑,稍凹陷,后扩大,呈暗紫色,病斑边缘呈水渍状,干燥情况下常出现裂纹,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分泌出黄白色黏物。
发生规律:一般于5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气温在19℃-28℃,相对湿度为70%-90%,利于发病,雨水频繁或多雾,发病重;大暴雨多时,因菌液多被冲刷到地面,不利于发病。树势强发病轻,树势弱发病早且重。早熟品种发病轻,晚熟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加强果园综合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抗病力。
土壤黏重和地下水位高的果园,要注意改良土壤和排水;选栽抗病品种,进行合理整形修剪,使之通风透光。剪除病枝,刮除枝干上病斑并用25-30波美度石硫合剂涂抹伤口,减少初侵染源。清除菌源。结合夏季修剪,及时剪除病枝,清扫病枝落叶,集中烧毁。喷药保护。发芽前喷洒石硫合剂或1︰1︰100波尔多液,发芽后喷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半月喷1次,连喷2-3次。也可采用代森铵、新植霉素、福美双等在常规使用浓度下喷洒,果实生长期适当增加药剂防治次数。 (赵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