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雨季的到来,近期全国多地突降大雨,暴雨对畜禽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为了保障安全生产,本期编辑畜禽养殖应对暴雨防范和管理措施,助力广大养殖场(户)做好应急防范。
汛期猪场应急管理六措施
一是加强灾害预警和物资储备。猪场应高度关注灾害天气监测预警情况,提前对养殖场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及时修补加固养殖建筑设施漏水、不牢部位。重点防范低洼地区雨水倒灌灾害,在地势低洼区域放置挡水板和沙袋,或做好引流。提前检查和疏通场内排水系统,清理杂物,必要时加深、加宽排水沟;在猪场外可挖隔离防疫沟,让积水及时排出。猪场应及时更换旧电线,做好接头处理,确保用电设备的安全使用。同时,要有断电的预案,并准备备用发电设备。同时建议养殖户在外围撒生石灰,在风雨来临前消灭部分杂菌,降低污水管道沉积的虫害暴发风险。同时贮备一定量的饲料、药品及防洪设备等物资,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充足。
二、保证饮用水安全并预防饲料霉变。猪场宜使用深井水和自来水,避免使用地表水和浅井水。同时加高井口高度并加盖,关注井内套管是否严紧,防止雨水倒灌,污染井水。做好水质安全的监测,水塔或饮水池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同时要保证饲料新鲜,防止饲料霉变。猪场应做好饲料的存放工作,在地面放有通风垫板,饲料离墙有10厘米左右的通风距离,每垛饲料之间也要保持距离,便于通风。同时,及时检查饲料是否受潮、霉变,清理变质的饲料,防止病从口入。
三、强化猪场环境卫生消毒,预防虫媒病发生。暴雨过后全面落实消毒防疫措施,建立健全灾后动物防疫消毒制度和操作技术规程,强化工作条件保障,扎实推进灾后消毒工作。科学选择消毒药品,酌情增加消毒剂浓度,严防动物疫情传播,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猪场应及时清除场内外的杂草,尽快疏通排水系统,避免雨水过后场内有积水和粪便。防止蝇、蚊等有害昆虫的孳生,粪污池、猪舍内部等蚊蝇集聚区定期喷洒高效、低毒、安全的杀虫剂。同时加强防鼠措施,及时修补破损围墙,使用高效灭鼠剂,在仓库、猪舍等老鼠出没的墙角投放灭鼠药。
四、强化猪群疫病防疫。暴雨过后,猪场处于高湿环境,猪只抵抗力下降。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风险增高,防控难度加大。猪场应增加对周边环境样本的非洲猪瘟病毒监测频率,同时加强猪群的临床巡查,及时发现和淘汰异常猪只,一旦发现疫情,尽早采取隔离、清除、消毒等措施。同时根据猪场疫病流行特点,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口蹄疫等病毒性疫病的疫苗免疫和防治。
五、加强生产管理,增强猪群抵抗力。猪场要提前做好生产计划,稳定有序、合理安排生产。暴雨过后,湿度过大,气压很低,高温高湿环境常给猪群带来不适,极容易引起猪的应激反应,导致猪的食欲下降,呼吸急促,精神沉郁,甚至可引起湿疹、皮炎等皮肤疾病。因此要提高饲料的营养成分,增加蛋白质的含量,确保猪饲料中蛋白质的供应。同时要控制好通风、光照、温湿度等条件。
六、升级生物安全等级,降低流动频率。暴雨来临应降低人员和物品的流动频率,尽量不出场、不进场,减少与外界车辆、人员、物品接触,降低病毒传入猪场的风险。尽量不出售猪只,也不引种,特殊需要时需对运输车辆进行适当密封。所有进入猪场的车辆,必须经过清洗、消毒和烘干。连续暴雨期间,可实行封场管理,停止转群、免疫等非生产性操作。
农业农村部部署做好汛期动物防疫工作
近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汛期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部署加强汛期和洪涝灾害灾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通知》指出,当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近期多地出现强降水天气,汛期和洪涝灾害灾后畜禽抵抗力明显下降,部分畜禽因灾死亡,动物疫病发生风险增大。要进一步做好汛期动物防疫工作,严格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防范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风险。
《通知》要求,各地要强化动物疫病监测防治,加大重点疫源地、强降水地区、养殖密集区等高风险区域监测排查力度,规范处置炭疽、血吸虫病等动物疫情风险,必要时开展预防性免疫和用药。做好死亡畜禽打捞收集、转运暂存和无害化处理,严防病原外溢和污染环境。全面落实消毒措施,重点做好畜禽圈舍、屠宰场点、无害化处理场、畜禽交易市场等场所的清洗消毒工作。指导加强饲养管理,加固、修复受损的畜禽圈舍,做好饲料存储管理,确保饲料和饮水卫生。加强应急值守和防疫物资储备,规范处置动物疫情,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高温多雨季谨防奶牛乳房炎
乳房炎是奶牛的四大疾病之一,该病发病率除受病原体影响外,还受气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在七八九三个月,由于气温高、病原菌大量繁殖,雨水丰富,运动场积水泥泞,易使乳房脏污,发病率高。所以养殖户在高温多雨季节应加强奶牛的综合管理措施,警惕乳房炎的发作。
减少与病原接触的因素。挤奶员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挤奶时不宜饲喂干草或饲草等饲料,圈舍要有良好的卫生措施。
减少应激反应。夏秋季牛舍一定要干燥、通风、凉爽,防止高温潮湿。另外要注意降低畜群转移或首次使用新挤奶台、挤奶机等的应激。
减少外伤因素。防止栏圈过挤、地面及过道光滑、踏板或台阶过高以及废旧铁木栅栏等引起外伤。
营养因素。在母牛干奶期或青年母牛产犊前60天,一定要防止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母牛泌乳期最后一周,日粮中不宜加谷物、青贮和高质量豆科干草等。
挤奶操作要规范。产乳最初几天,乳房会有水肿,为使其迅速消失,可适当增加挤奶次数,但产后前四天全部挤干易患产后瘫痪症。第一天每次约挤2千克,第二天每次挤奶量约为乳量的1/3,第三天为1/2,第四天为3/4,第五天可完全挤完。干奶期最后一次挤乳,要认真挤干净,然后注射干奶油剂、停奶康等药物。
防止其他疾病的继发。能够造成继发隐性乳房炎的疾病很多,首先有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其次有乳头外伤、胎衣不下和子宫内膜炎、产后败血症等。这些疾病发生后要及时治疗,以防继发隐性乳房炎。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张朝辉 参考《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内蒙古农牧厅网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