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升温,一些曾被媒体广泛关注的脱贫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打卡。
很多脱贫村地处高山深谷,有险绝奇峻的自然景观,也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丰富。但记者调研发现,面对不断增长的文旅需求,一些脱贫村却倍感压力,发愁没有能力端好旅游的“碗”,担心砸了地方形象的“锅”。
脱贫村发展文旅的基础比较薄弱,有不少短板需要补齐。我国乡村旅游多为分散经营的“农家乐”模式,优点是经营方便灵活,缺点则是各自为战、同质化程度高、游客容易审美疲劳。有的村已整村搬迁,山上只有游客少有主人,缺乏经营主体。
对脱贫村来说,比较务实的选择是因地制宜探索与资源禀赋相适应的运营模式。对于一些热度较高、资源较好的脱贫村,可实施统一主体运营,构建投资联合体,鼓励当地村集体以资产、道路、景观等入股;对其他热度不高的脱贫村,可协同参股热点村项目,吸纳多村村民跨村就业,共享文旅发展红利。
为提升旅游体验,脱贫村还要围绕游客所需提供服务。比如,建设旅游环线,实施合理导引分流;按需提供高水准组团导游服务,完善规范标准的实景解说;建成现代化住宿地,提升舒适度和便捷度;丰富特色文创产品,打造网红打卡点等。
脱贫村探索发展文旅值得鼓励,但也要看到,成功的文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具备高度集中的专业运营和功能分工,地方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重点运营好精品项目,待自我造血功能完备后再辐射周边、强强组网。同时,要避免脱贫村文旅同质化发展,不必村村上项目,可通过利益联结来归集资源,力戒“一哄而上”。
(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