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威(右二)查看旱稻性状。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煜强
每一个繁花似锦,都是经历了暗涛汹涌;
每一个鲜艳夺目,都是经历了风雨无阻;
每一个闪光的人,都在不为人知的地方默默努力!
作为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特聘教授、新疆克拉玛依市政府特聘专家,彭国威致力无糖旱稻功能性新品种培育工作。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十余年的风风雨雨,无数的白天黑夜,通过在陕西黄土高原上发现的三株野生旱稻与东北农家品种进行杂交,终于培育出了米粒修长、口感香糯、营养丰富、耐旱能力强、非常优质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旱香”系列旱稻新品种,不仅填补了我国旱稻种业的一项空白,也因其营养价值(富含肌醇、叶酸、呈弱碱性等)的巨大潜力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偶然发现让他如获至宝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是粮食产量的关键。因此,彭国威希望通过科学的育种方法,培育出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环境的优质种子。
2010年夏季,彭国威迎来了他旱稻育种的“春天”!
在陕西富平进行科学调研时,他在一棵老榆树下的杂草中意外发现:“那里面夹杂生长着三株野生‘稻’,虽然周围生长环境艰苦,但它们仍顽强地生存着,我仿佛能看见它们
浑身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力’!”
“那三株野生旱稻让我欣喜若狂,我第一时间就带着他们返回黑龙江,进行扩繁试验。”珍贵的发现让彭国威如获至宝。
回到实验室,彭国威立即展开研究培育工作。他先将野生旱稻与东北农家的优质品种进行了杂交育种,希望能够培育出适应干旱条件的新品种。
在实验的过程中,彭国威不分白昼黑夜,不畏艰辛劳苦,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在做功能性基因表达时,让我感到迷茫,一度都想到放弃。但是育种所肩负的责任感又驱使着我克服困难继续努力。”回忆起当时的困境,彭国威历历在目。
“我在经历了接连9次的试验失败之后,终于在第10次获得了组培的成功。”彭国威就像匍匐在地的小草,终于迎来了阳光的普照。
“今天付出的汗水终究会成为明天成功的赞歌。”彭国威说,育种人应该不负青春,砥砺前行,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去克服和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
历久弥坚 终于迎来收获
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终会迎来收获。2016年,彭国威先后育出“旱稻1号”“旱稻2号”两个表现优异的旱稻新品种。
彭国威介绍说,旱稻是将野生旱稻与东北的优质粳稻进行远缘杂交,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选育成功的稻米系列品种,因此它具有耐寒、抗旱、高产、抗病等特性。
“目前,‘旱香1号’和‘旱香2号’两个品种已于2016年在旱田区域测试成功,于2018年9月1日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初审,并在2023年5月24日获得农业农村新品种权保护证书。”彭国威说道。
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保障粮食安全就要努力培育新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努力,这是彭国威为之奋斗的目标。
截至目前,彭国威团队先后在河北、宁夏、天津、山东、新疆、江苏、浙江等地区试验试范8600余亩,均获得了成功。
普通野生旱稻产量低、米粒小、口感差,但彭国威培育的旱稻品种富含肌醇、叶酸、泛酸钙等多种营养元素,具备很多优势特性。
2018年,彭国威在新疆克拉玛依市政府邀请和支持下,在荒漠戈壁打造了新疆首个旱稻种植实验基地,在为当地农民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为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如今,克拉玛依市、阿勒泰地区、库尔勒市、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等地区均已成功种植了旱稻,全疆的旱稻种植面积已超过1.5万亩。
看着戈壁荒漠变沃野良田,彭国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培育良种 闯出绿色“稻”路
育种是一个不断逐梦的过程,在优中选优,永远没有终点,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彭国威更看重旱稻种植对生态带来的改变。他深知土地的宝贵和生态系统的脆弱,因此在培育功能性旱稻品种时,始终将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据资料显示,我国水稻生产中,每年有1/4面积因为水源不足或者受到旱灾影响造成减产。在干旱年份,甚至有不少水田地区缺水而插不了秧苗,造成较大面积耕地撂荒,培育抗旱品种迫在眉睫。
而他培育的旱稻品种具有出色的耐旱能力和发达的根系,不仅能够在干旱条件下茁壮生长,还能够有效地节约大量的淡水资源,引领节约型农业发展。“旱稻耐旱性极强,生长期无需水层,仅自然降水就可以生长,且其抗旱根系发达,深度可达50厘米左右,能有效吸收和利用土壤的水分。以新疆为例,每亩地用水量在280-350立方米,与普通水稻需要1200立方米用水量形成鲜明对比。”彭国威说。
旱稻在新疆的种植条件较为适宜,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还能产生多种有机酸,有利于改善沙漠土壤,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其对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也有极大的帮助,实践证明连续耕种旱香系列旱稻三年,可以使沙漠土壤化。
“未来,我想培育出更多潜力更高、品质更好、实用性更好、抗病性更全面的新品种,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彭国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