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盐碱地扩种油菜是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增强我国油料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近日,由中国农科院培育的油菜新品种“中油351”首次在山东东营的盐碱地里迎来丰收。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50亩连片示范的油菜新品种“中油351”在经历苗期持续低温、最低温度突破-17℃和春后累计降雨仅25毫米左右的情况下,机收实收亩产菜籽246.65公斤,不仅打破了甘蓝型油菜在环渤海寒旱盐碱地不能越冬的限制,甚至还达到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的高产水平。
据专家介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等突出优势的甘蓝型油菜占我国油菜种植面积的90%以上,但过去并不适宜环渤海地区盐碱寒冷干旱的种植条件。
为此,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进行科技攻关,培育出兼具高产优质、耐盐碱、抗寒抗旱和适宜机械化等特性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中油351”。经在河北、山东盐碱地多年多点试验,比当地白菜型油菜产量增加四成以上,产油量增加五成以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邓晋武介绍:“它的茎秆抗折能力很强,7到8级的台风吹过来,我们这个品种一点影响都没有,非常适合机械化。”
据专家估算,我国环渤海及北方适于油菜生产的盐碱区面积达1亿亩,加大耐盐碱抗寒旱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可每年增加菜籽油供给约628万吨,可使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约18个百分点,对推进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盐碱地经济绿色循环发展、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均具有重大意义。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