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高效渔业新模式——
“池塘”进棚 效益倍增
文章字数:912
  鳞次栉比的白色塑料棚成为广西东兴市一道独特的风景。棚内大约400平方米的养殖池塘实现南美白对虾高密度周年养殖,年总产量可达传统露天池塘养殖的4至6倍。
  之前,当地养殖南美白对虾全部采用露天池塘模式,一年只能养一造,而且还要经常受到雨水和降温的影响,虾苗成活率没有保障,产量不稳定,养殖效益一直上不去。
  近年来,该市持续引进推广养殖温棚、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技术模式,鼓励支持有意愿的企业和养殖大户先行先试,进而形成辐射示范效应。
  位于江平镇巫头村的广西仙棚农业公司于2022年建成小棚养殖产业示范项目。运行两年来,该项目采用温棚小池塘养殖技术和生物絮团养殖模式,大大提升了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和品质,示范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15%以上。
  公司负责人陈树伟介绍,在项目改造前,这160多亩土地是传统的养殖池塘。“露天池塘养殖最大的问题是雨水流入后,塘内海水的成分会发生变化,从而对虾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另外通过鸟类传播的疫病也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给养殖带来风险。”
  现在棚内养殖可有效阻挡雨水进入,也为鸟类传播疫病建立起屏障。而且项目采用生物絮团模式,让水体中有益菌类和藻类先在空间上占位,从而抑制有害菌类和藻类生长。“采用设施养殖后,我们的养殖密度能比传统模式高出一倍,而且养殖周期从一年一造缩短为一年两至三造,半亩多的池塘一年能出虾近4000斤,而传统露天养殖同样的养殖面积一年产虾都不到1000斤。”陈树伟说。
  同样改造升级,采用棚内小池塘养殖的广西中苗农业科技公司这两年也体会到设施渔业的好处。用公司负责人谭海军的话说:“露天大塘养虾,雨季一来就麻烦了,产量也上不去,现在一个棚一造就能产2000斤虾,一年还能养两造,第二造在春节前出虾,价格也相对较高。”
  而东兴市海洋渔业开发公司则已经采用了更为先进的陆基圆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一个个直径20米,高2米的养殖圆桶连接到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一年可养殖四五批次,养殖效益可达到传统养殖模式的10倍以上,而且养殖基地配备尾水处理系统,实现养殖废水的零排放和循环利用。
  目前,该市已累计建成工厂化养殖车间1.5万平方米、陆基小棚养殖对虾3000多亩、陆基循环水养殖圆桶1800多个,渔业养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据《农民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