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健康、新鲜是当下人们对日常饮食的追求趋势,各款绿色蔬菜成为美食达人们在社交软件上发布内容的主角。在点击量超高的菜单中,有几款看起来不太眼熟的“洋”蔬菜出镜率尤其高,其中的代表就是洋蓟、抱子甘蓝等。
这些洋气食谱中的主角,它们是否真的异常出挑?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洋蔬菜”的神秘面纱吧!
洋蓟
比肉还贵的蔬菜,你见过吗?“洋蓟”就是这种菜。洋蓟被称为“贵族蔬菜”,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国宴经常用洋蓟来接待外宾,目前在我国浙江、湖北、北京、上海、云南等地有少量栽培,多供应于酒店、超市等,或者直接出口国外。洋蓟在超市的售价一般在30元/斤。
洋蓟是一种高营养的保健蔬菜,它含有的洋蓟素可以提高肝脏的活力,促进排毒,还含有蓟素、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改善胃肠功能、保护心血管等。
除了食用之外,洋蓟的其他用途也很多,能加工成速冻食品、罐头,制成保健茶品、佐餐开胃酒,进行深加工提纯后可制成口服保健胶囊、化妆品等,还能制作为观赏鲜切花。
洋蓟是大水大肥喜凉类花卉型蔬菜,种植最适宜的温度是白天24℃,夜晚13℃,能耐0℃左右的低温及霜冻。冬季气温低于0℃的地方,就要慎重种植了。正常情况下,一株洋蓟可以长出12个以上的花蕾,而且采收期长,从5月份开始一直到8月份都能采摘,亩产量能达到3000-4000斤。减掉水肥及管理成本,种植一亩洋蓟的纯利润能过万元,种下一颗就赚20元。
洋蓟对土壤要求并不高,但是对于水和肥料的需求很大,因此相对比起来种植成本高。且洋蓟种植需要很高的技术,再加上它的价格本身也很高,所以我国种植的洋蓟,一般由专业合作社或者当地龙头企业牵头回收。
非洲冰草
非洲冰草,又叫冰花、冰菜等,外形和茼蒿相似,却浑身附满了“冰珠子”,用手摸上去硬硬的、凉凉的。
非洲冰草起源于非洲干旱地区,具有耐干旱、忌涝、耐盐碱的特性,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温度过低叶片萎缩、植株枯萎,温度过高易徒长、老化,而且茎叶上的冰晶状颗粒减少,品质变差。非洲冰草对光照条件不严格,喜光也耐荫,同时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和抗寒性,不耐涝。生产上应选择地势较高、平坦,排灌方便、肥沃松软且富含有机质、无污染的壤土类地块。以豫北地区为例,大棚非洲冰草生产一年可安排2茬:秋冬茬,7月中下旬搭遮阳网降温育苗,8月下旬定植到大棚,10月上旬至次年3月采收;春夏茬,2月上中旬日光温室播种育苗,4月上旬定植到大棚,4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采收。一般采收后30天左右可再次采收,每茬可采收3-4次,每亩地产量450-550千克,春夏茬产量略高,秋冬茬产量略低。大棚周年栽培每亩产量4000-5000千克,年经济效益在5-8万元。
需要注意是:非洲冰草收获后需放在低温环境中保存,运输时要进行预冷。
抱子甘蓝
抱子甘蓝是迷你版甘蓝,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的一个变种,在20世纪末传入我国,最初在云南、北京等地推广种植。抱子甘蓝主要食用部分是幼嫩的叶球,因其形状珍奇、风味独特、味甜浓郁、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市面上常见的抱子甘蓝品种有绿宝、绿珠一号、绿橄榄(Oliver)F1、翠宝等。此外,早熟类型品种还有风系、千寿等;中熟类型品种有中生子持、玉川种、高原种、绿宝石等。
抱子甘蓝生长条件要求高:温度上,营养生长期要求18℃-25℃,生理结球期要求12℃-18℃;在结球期对湿度要求相对严格,要求土壤相对湿度60%-70%,空气相对湿度70%-80%。抱子甘蓝是一个喜肥作物,前期需氮肥较多,进入结球期对钾肥需求明显增多,结球期氮磷钾吸收比为3:1:4。
抱子甘蓝采收期较长,上海地区一般从12月开始采收,若肥水得当可连续采收到次年2月底,自下而上进行多次采收,每株可采收芽球40个左右。
但是,抱子甘蓝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一般亩产量在1500-2000千克),加之对其营养价值认识不足,推广面积发展一度较缓慢,但是近些年随着对抱子甘蓝营养价值进一步了解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市场最低价20元/千克,每亩收益在3万元以上,市场前景广阔。
芦笋
芦笋作为高档保健蔬菜,含有组织蛋白、芦丁、皂甙、黄体酮、叶酸及硒等多种矿物质。
据了解,芦笋原产于地中海东岸及小亚细亚,我国黄河流域大规模种植芦笋则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因此,中国的芦笋种子以前几乎都是外国品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芦笋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不衰,国内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是治理土壤沙漠化、改良生态环境的经济作物。芦笋种植后可连续收获15年以上,其抗逆性和适应性极强,耐盐碱能力强,能耐-36℃低温,种植区域较为广泛。
近年来,国内数家科研单位经过努力,已选育出一批中国芦笋品种,打破了国外品种一枝独秀的局面。
芦笋的种植效益怎么样?以甘肃省古浪县的钢架日光温室芦笋高效丰产栽培模式为例,其所产鲜笋叶色浓绿、包头紧、粗细均匀、无空心畸形,综合性状优良,产品在北上广等大中城市供不应求,每亩产量1000千克左右,收益36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本版内容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董文兰参考《长江蔬菜》《新华日报》《羊城晚报》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