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安徽省宿松县省属农垦华阳河农场,农机手驾驶植保机械对小麦进行“一喷三防”作业,防控小麦赤霉病。 李龙 摄 扫码获取详情 近日,农业农村部深入推进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组织专家编制了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四大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挂图、技术手册和配套视频(简称“一图一册一视频”),推进单产提升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落实落地。本期编辑整理具体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技术手册
本手册主要介绍小麦测土配方施肥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小麦测墒补灌水肥一体高产技术模式、小麦“一喷三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及黄淮海、西北旱地、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其中,小麦“一喷三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即在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通过一次性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达到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的目的,实现增粒增重的效果,一般能减少产量损失5%-20%。
喷施时间:重点抓好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乳熟期喷药肥混合液。尽量在无风晴天上午10点以后喷施,并避免在喷施后24小时内下雨,以免降低“一喷三防”效果。
喷施次数:一般地块喷施1-2次。赤霉病重发区在抽穗至扬花期喷施2次,间隔7-10天;灌浆中期再喷施一次。
药肥配方:按照药肥混配、病虫兼治、经济适用的原则,科学选用适宜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控剂,各计各量,现配现用。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粉锈宁、烯唑醇、三唑酮等;防治赤霉病可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灵等;防治蚜虫、吸浆虫可用抗蚜威、新烟碱类、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毒死蜱等;防治干热风、早衰可用芸苔素内酯及磷酸二氢钾。
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技术手册
本手册主要介绍东北地区大豆春播技术指导意见、黄淮海夏大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南方地区大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其中,针对黄淮海地区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定了黄淮海夏大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精选良种,做好包衣:选择高产、优质、抗倒性好、抗病性强、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大豆品种。近几年黄淮海地区大豆根腐病、拟茎点种腐病等土传病害呈加重趋势,特别是前茬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地区,选用合适的种衣剂包衣或拌种,以提高大豆出苗率。
精准施药,绿色防控: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可同时进行封闭除草,也可在大豆2-3片复叶期进行苗后除草。重点加强点蜂缘蝽等刺吸虫害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虫口达到阈值地块施用噻虫嗪或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田间喷雾防控,防止“症青”发生。
调控水肥,前控后促:大豆苗期适当控水,促进大豆根系下扎;黄淮南部地区播种时应注意开好“三沟”,预防涝害、渍害发生。提倡结合播种侧深施肥(10厘米左右),可每亩施用复合肥15公斤。对旺长田块,于初花期可每亩用缩节胺20毫升兑水20公斤喷施或15%多效唑50克兑水40-50公斤喷施,控制基部节间伸长,防止倒伏。花荚期时如遇干旱天气,喷灌补水,促进大豆结荚和鼓粒;结荚鼓粒期长势偏弱地块,结合害虫防治喷施尿素或磷酸二氢钾,增加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提高产量。
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技术手册
本手册主要介绍2024年冬油菜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及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油菜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其中,陕西省油菜机械化绿色高效种植技术模式和传统种植相比,应用该技术亩增产油菜籽12%以上,减肥、减药量20%以上,节约劳动用工5-7个/亩,亩节本增收400元以上。
关中地区技术要点:适宜机收品种选择,选用种子活力高、出苗快、抗倒、耐病、耐晚播密植、耐裂荚高产高油和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特性的品种。如秦优1618、陕油28、秦优28、秦优11004等品种。科学施肥,亩施纯氮5-7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3公斤,作底肥一次施入。早春防颈象甲和跳甲,在油菜返青起苔期选用噻虫嗪、氟虫腈或毒死蜱等1000倍液喷施防控。花角期防治蚜虫,选用10%吡虫啉或25%噻虫嗪加有机硅助剂,用植保无人机于花角期均匀喷施防治。
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技术手册
本手册主要介绍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玉米一喷多促增产稳产技术、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技术及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北玉米区、西南及南方玉米区等玉米栽培技术模式。
其中,西北玉米免膜密植高产栽培技术:针对残膜、微塑料环境污染,通过在灌溉或补充灌溉种植区,根据当地热量资源配置合理熟期的玉米品种、增加种植密度、高质量群体调控等关键技术措施,替代地膜的增产效用,是一项轻简节能、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适用生产技术。
适宜熟期品种:根据当地热量条件,选择露地栽培能够充分成熟、同时具有耐密、抗倒、抗旱、抗(耐)病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品种熟期选择应以生育期积温占当地可用积温的86.6%以下为宜(较当地地膜覆盖种植少200℃-250℃,生育期短5-7天)。
密植栽培:鉴于早、中熟品种个体生物量小,种植密度较常规生产增加500—1000株/亩,通过扩大群体保障产量水平。
精量播种、提高出苗质量:选用发芽率在93%以上的单粒点播种子,注意适温播种(土壤表层5-10厘米地温连续5-7天稳定在10℃-12℃播种),单粒精量播种,不缺不漏、播种深浅一致,滴水出苗,保证群体整齐。播后1-3天喷洒封闭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结合苗后除草,控制杂草为害。株行距配置,40-70厘米,滴灌带布设在窄行中间,浅埋3-5厘米。
化控防倒、保健栽培:玉米6-8展叶期,喷施玉米生长调节剂、控制基部节间长度,降低植株倒伏风险;苗期病虫害主要通过种子包衣防控,中后期病虫害以玉米螟和穗粒腐病防控为重点。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张朝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