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种好春耕“试验田”
文章字数:1110
    通讯员 靳军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胡润田
  “这么冷的天还跑上来,心里是咋想的……”年近60岁的王东村副村长李效国一边帮着拿监测仪器,一边忍不住“责备”起来。
  近日,陕西长武下起了冻雨,田间地头一片冰冷的景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郭胜利一行,“小心翼翼”地走进洪家镇王东村。在李效国家门口不远处,有一片占地6亩的试验田,其中一部分用铁丝网圈了起来,里面布设有土壤碳循环监测设备。
  “再冷也要来!”郭胜利一边说,一边指导研究生张宁将监测仪器的一端插进作了标记的地里,这里地表以下30厘米埋着玉米秸秆。该试验田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典型区域中低产田土壤固碳与产能提升协同技术和应用”在西北地区开展研究的重要依托。
  “900,竟然达到了900微摩尔!这是平常大气中含量的2倍啊!”虽然双手被冻得发红,但仪器上显示的数据令郭胜利和团队成员兴奋不已。这个数据表明,在零下8摄氏度的低温下,玉米秸秆深还田后的土壤中微生物异常活跃。
  春玉米收获后秸秆如何还田一直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中的难题。郭胜利介绍,找到还田后秸秆快速腐解技术和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去年开始,团队就在长武县设立了冬季玉米秸秆腐解试验,开展玉米秸秆不还田、浅还田与深还田三种类型对比试验。”郭胜利说,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要从杨凌北上长武工作,监测秸秆残留率、土壤二氧化碳浓度、地表二氧化碳通量以及土壤温度等。
  王东村另外一块小麦试验田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王仕稳正带着团队钻探取土,查看土壤墒情,调查不同小麦品种的耐寒能力。“以往人们对黄土高原区小麦生产更多的关注地上部分产量高不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不高,现在我们还要关注小麦地下根系是否发达。”王仕稳说,产量高、根系大而深的小麦,一方面能够更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另一方面在收获后残留的根系还能将更多的碳输入土壤中,促进土壤肥力提高。为此,他带领团队正在开展“基于固碳和产能协同提升的高碳输入表型作物筛选”研究。
  这两处试验田只是郭胜利、王仕稳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众多基地之一,在王东村,他们还有一个工作大本营——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该站前身是1984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旱农研究基地,在首任站长李玉山研究员带领下,“七五”期间,该站承担国家黄土高原科技攻关项目,帮助当地群众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减少水土流失,创建了赫赫有名的“王东沟模式”,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样,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副站长姬洪飞冒着冻雨天气,历经艰辛终于也赶到试验站,他不顾劳顿,检查试验站气象、土壤水分温度设备工作情况。“今年立春早,天气很快就回暖,我们要提早做好春季试验各项准备工作。”姬洪飞说。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