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杨凌示范区南繁基地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闵东红教授(中)带领国家生物育种重大专项成员单位科研人员一起收获小麦生物育种后代材料。(资料图片) 2月21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杨凌示范区南繁基地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闵东红教授带领国家生物育种重大专项成员单位科研人员,抢收着拥有“杨凌基因”的小麦生物育种后代材料。
“大家一定要特别小心,注意不要把麦穗颗粒遗落,这对研究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亲自动手的同时,闵东红还要时刻提醒科研人员格外小心。
种子的优劣决定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品种的创新决定着种业的发展。常规育种技术成功选育一个小麦新品种,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了能缩短培育时间,提高效率,闵东红每年要做400-500多个杂交组合,但最终能够培育成品种的组合也就是一两个,甚至一个还不到。
“虽然育种工作很艰辛,但是必须连年坚持,不然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徒劳的。”闵东红说。
悉心归置好收获的加代(后代)材料,闵东红说,新的一年,他将带领团队在加大西农629、西农609等国审品种推广力度的同时,力争早日选育出生产上急需、市场上需求、种植户亟待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小麦新品种,以实际行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