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中国中化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温室内对移栽的幼苗进行取样。 当下,正是为春耕备种的关键时节,位于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中国中化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格外忙碌。走进国内种业行业首创的LED无极调光温室,只见顶部一排排小灯泡的照射,让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笼罩在紫红色的光中。
“他们是根据玉米生长所需的红橙光和蓝紫光合成的,可以实现光强动态调节,突破季节限制。在这个占地12000平方米的温室里,玉米育种一年可以达到四到五代的水平,相较传统育种提速超2.5倍。”先正达集团中国玉米性状开发团队助理总监梅文倩介绍说。
记者注意到,有科研人员正在对温室内移栽的幼苗进行取样,之后这些样品将被送往实验室。育种人员带上“基因眼镜”,就可以精准筛选出潜力性状好的“优等生”,再经相较传统育种少得多的若干轮测试,最终选育出新品种。
这个“基因眼镜”就是分子检测。育种,其实就是将作物优秀的基因组合到一起的过程。在传统模式下,育种大多靠“拆盲盒”,需要通过观察性状的田间表现,不断地筛选、组合,周期漫长,且充满偶然性。但通过分子检测等新技术,育种创新变成了一种相对可控、可预期的过程。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具备工厂化、集成化智能育种能力的平台,杨凌技术中心的高通量检测平台不仅分子检测能力高、检测速度也快,单日检测通量就高达数十万,每年数据检测通量更是达到了数千万。借助分子标记技术,育种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地从数十万乃至数百万材料中筛选出所需基因,而不再单纯依赖田间观察和验证。
除了上述技术和设施,这里的生物育种“黑科技”比比皆是:国内转育通量最大、速度最快的生物育种性状快速整合平台,每年可实现4-5代的“迭代”能力,远超国内行业平均水平,其中的单倍体耦合基因编辑技术,仅用1-2代便可完成目标品种的性状改良;国内最大的单倍体工厂化生产平台,年产百万株单倍体苗和数十万双单倍体,可以批量化创制优良种质,加速育种流程。 (据《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