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根据《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近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农、林、牧、渔”行业类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相关行业的就业比例(1.0%)较2017届(0.7%)增长了43%。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
该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10万人。
近期各地两会召开期间,部分乡村一线代表委员围绕“乡村人才培养”等具体实际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川省政协委员庄天慧说,各地要在“育人才”“引人才”“留人才”上下功夫,解决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
四川省人大代表张玉娟建议,抓住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机遇,加快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引留育”激励机制,即做好“引”的文章,夯实“留”的基础,落实“育”的举措,打通乡村振兴智力扶持、技术支撑、惠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浙江省政协民建界别组调研发现,做好“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建议: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和项目共建;二是完善“向农”职教,调整培养定位与专业结构;三是建强师资队伍,提升整体素质和涉农能力。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通过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从而“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综合《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