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 胡忠海
闲来翻看照片,有几张很有特色的旧照引起了我的回忆,那是去年在县文化馆随手拍下的,一张是文化馆的旧农具展示,风车、犁头、独轮车、斗笠、蓑衣、草鞋等生产生活用具很整齐地排列在展示大厅,还有几张是随行的朋友们兴之所至,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照片,从表情上看,穿上这些早已过时的服饰,他们倒像是遇见了久违的朋友,笑得那么开心,笑容那么灿烂,这使得再次翻看照片的我又一次觉得无比得温暖。
人是大自然的,并且那么强烈的带着自然属性!是的,就是这么几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老旧的蓑衣、斗笠,却能在那一时刻,让人们陡然觉得眼前一亮,以至于激发了他们心底的童心与玩性,争着抢着放下那在城市人群里标明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时髦的风衣、西装、夹克……而捡拾、穿戴起这些老旧的斗笠、蓑衣、草鞋,这是遥远年代先民们的一些生活必须品,是先民们朴素的自然生活的证据啊!而今穿戴起它,却让现在的我们感觉到如此温暖,感觉到它带给我们内心的强大震撼。
这具有亲和力的生活用具,我们在哪儿见过呢?记起来了,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江雪》描写了一位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老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幽闭清冷的环境里,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还在坚持着独钓之乐,这倒像是被贬的柳宗元借此宣示自己清俊高洁的人格理想。而今天处于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我们还
是忍不住去亲近这一袭
蓑衣一篷斗笠,也是要暂时地逃离与宣泄什么吗?
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同样写到了这样的穿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但它一改前面一首诗那奇绝幽冷的氛围,展示给人们的是一派祥和的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从容自适的渔人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这样的春天里忘我地垂钓、赏景,而不愿意归去。也许今天的我们身穿怀旧的斗笠蓑衣,我们内心要追求的正是这种闲适恬淡的完全理想化的生活。
思绪让我从这样美好的诗歌意境中抽离出来,先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澄澈干净,就拿这蓑衣斗笠来说吧,制作的原材料棕叶,来自于自然,它有着坚实赖用的质地,绝不像现代社会制作的一次性用品那样易损易坏,等到用旧损毁回归自然之后,也绝不会对自然造成任何的污染。这样想着就让人很悲凉了,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熙熙攘攘的繁荣背后,却留下了对于环境太多的污染和伤害,塑料口杯、塑料袋、很多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高科技更新换代带来的诸多电子元器件垃圾等等,无不破坏着生态环境,今天我们倘能看见先人们留下的绿蓑衣青斗笠,甚至可以开心地试穿它们,今后我们能为后代儿孙能留下些什么?是被雾霾笼罩的灰蒙蒙的天空吗?是赤潮汹涌的浑浊的大海吗?是被砍伐殆尽的稀稀疏疏的森林吗?
又想起周末去登汉山,去田野里赏看油菜花的一些所见所感,阳春三月的原野,乍看似乎山川秀美,但只要稍稍留意,你就会发现,很多景观带上随处散落着游人丢弃的塑料垃圾、果皮、纸屑。过去记忆里流过田野,绕过村庄的一条条清澈小溪、沟渠,如今都有大量的垃圾充斥其间,大部分水质被污染变坏,发出刺鼻的恶臭……
其实稍稍留意新闻就会发现,资源与环境问题,近几年尤其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已经多次被媒体报道。在一些高级别的全国性的会议上已经有政协、人大代表们关注和呼吁。看来文明与繁荣从来都不只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环境恶化并存的假象!它需要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共同来承担起责任与义务,残酷的环境现状已经危及到我们的生活,真的不容小觑!愿先辈们留下的如诗如画的美好环境,我们还能顺利地传承下去!留给自己,也留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