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奋楫扬帆促振兴 强村富民劲更足
——山西省运城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文章字数:3602
    山西省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右一)在平陆县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整改、项目建设等工作,运城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曹广峰(右三)陪同调研。

    山西省运城市市长储祥好(右二)深入垣曲县,就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工作进行调研。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以来,山西省运城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山西省委,运城市委有关决策部署,以打赢巩固衔接翻身仗为目标,以开展大比拼活动为牵引,以问题排查整改为主线,全力推动巩固衔接工作提质增效。
  抓住“三个一”精心动员部署
  叫响一个目标。围绕山西省委提出的“今年一定打个翻身仗”这一目标,运城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提出“三个最”(以最坚决的态度抓好问题整改,以最有力的举措推进巩固衔接工作,以最严明的纪律推动工作落实)和“四个到位”(认识、整改、措施、责任到位)的工作要求,对全市上下做好有效衔接工作全面安排,同时,出台“三方案一机制”狠抓整改落实。据统计,今年市级层面先后36次研究巩固衔接工作,出台专项行动方案16个,研究重大事项13项。
  用好一个抓手。根据运城市委、市政府安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下设巩固衔接办和16个专项工作组,衔接办和16个专项工作组分工负责,迅速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先后印发《2022年度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2023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要点》等16个专项行动方案,对各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拉职责清单、干部驻村帮扶清单、问题整改“双交办”清单。
  开展一个活动。为了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成效巩固,2023年,全市开展了巩固衔接工作大比拼活动,并率先拿出方案,统筹推进。市级和3个重点帮扶县参加省级大比拼,8个整体推进县、2个先行示范县和14个市直行业部门参加市级大比拼。所有参加比拼的单位同台展示、实地核查、省(市)直部门评价、日常监督评价,并把大比拼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和管理使用的依据,奖励与问责并举,激励干部自我鞭策、争先进位。
  瞄住“三个查”用心排查起底
  到村到户查。对照上级通报的问题,运城市既盯已经暴露问题,也挖潜在风险。在排查区域上,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对全市2172个行政村和101个移民安置点逐村逐户排查;在排查认定上,持续坚持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和舆情信访预警相结合,做到问题应纳尽纳;在排查力量上,领导带头,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五支队伍一齐上,全市3172名村级信息员、228名乡镇录入员、32名县级审核员、2名市级管理员全员参与。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运城市市长储祥好,运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邓雁平,运城市政协主席张润喜等四大班子领导深入包联县联系点调研,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各县(市、区)暗访;运城市委副书记王立刚,运城市委常委、副市长董旭光多次专门听取问题排查整改汇报,全程推进排查。
  举一反三查。对上级和市级发现的问题,该市举一反三,一对一快速反馈,列“单”促查。对发现的1129条问题,由市巩固衔接办牵头,全面梳理,及时向各县(市、区)和有关单位转递“双交办”清单,累计梳理出11个方面35类问题,下发“工作督办函”29次,引深排查。
  模拟国考查。围绕国考4方面29项指标以及新变化新要求,运城市组织干部深入学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知应会工作手册》。同时,聘请山西大学国考团队,对平陆、垣曲、绛县3个重点帮扶县和万荣、夏县、闻喜3个脱贫县,开展第三方培训式预评估,采取查阅资料、查看项目、访谈干部、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每县抽取330户左右样本资料,实地考核评估,深入查找存在问题。
  盯住“三个改”悉心强化整改
  围绕考核反馈问题重点改。运城市把考核反馈的问题作为整改的重点和当务之急来抓。针对11个共性问题,出台方案,逐一对照,分类摸排,列出整改时间表、任务书,深入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易地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1.21%。
  围绕山西省乡村振兴局通报问题常态改。该市把省局今年以来通报指出的“就业帮扶政策落实不到位”“乡村公益岗位管理不规范”“驻村帮扶有短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落实不到位”“消费帮扶落实不到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短板”等6项问题,全面排查整改。今年以来,各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引进帮扶资金1.89亿元,实施万元以上帮扶项目225个,为4.76万脱贫群众销售农副产品2215.11万元。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识别监测对象6597户18821人,其中3954户10970人解除风险,解除率60.2%。
  围绕省市督导组发现和自查问题集中改。围绕省市督导组反馈的“资金项目使用管理不到位”“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方面”“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方面”“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产业帮扶政策落实不到位”等5方面问题,逐项整改。目前,已创建12个省级示范村(基地)、23个市级示范村(基地)、26个县级示范村(基地),示范创建资金支付率82.9%(全省73.1%)。配套建设19个特色产业园区和35个帮扶车间,吸纳2716名搬迁群众务工,实现有劳动能力的6629户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建立常态化排查保障机制,送教上门、家庭医生签约、慢性病办理,危房排查改造、饮水安全动态保障等政策进一步落实。今年以来,全市排查出各类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并进行提级验收。落实产业帮扶资金5.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过20亿元。
  扭住“三个增”齐心提高收入
  截至三季度,全市脱贫人口收入完成11755元,序时增长率为18.77%。抓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持续推进粮食、干鲜果、蔬菜、食用菌、烟叶、中药材、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特优发展,提档升级。今年以来,市级和13县(市、区)衔接资金累计投入9.2亿元;设立14个消费帮扶销售平台,累计助销农产品6.16亿,带动7.86万脱贫人口受益。
  抓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开展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百日攻坚行动”,持续实施“省外务工就业倍增”专项行动,确保每个有务工意愿的脱贫群众都有一技之长,每个脱贫家庭都有一人稳定就业。全市271个帮扶车间全部开工,吸纳就业8982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078人。194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347万元,提供固定岗位358个,带动脱贫户监测户291人。全市脱贫劳动力17.6万人中外出务工11万人,已完成2023年度任务10.59万人的103.8%,实现了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稳中有增。
  抓保障,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开展脱贫村集体经济壮大行动,党支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26个,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171个。强化扶贫项目资金后续管理,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100%,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659个,占比30.33%。全市低保标准由6007元提高到6237元。全市低保提标,脱贫户监测户医保全部缴纳,各种政策性转移性支付及时落实。
  拧住“三个严”尽心抓好驻村
  严格抓好选派与培训。本轮驻村干部到位后,全市共向370个脱贫村,44个脱贫人口100人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7个重点乡镇和1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选派驻村工作队419支,共有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1279人。邀请优秀驻村干部及第三方评估参与者现身说法,累计授课2500余人次;开展“书记讲给书记听”专题活动380余场次,提升履职能力。
  严格落实驻村与走访。全市各级驻村干部认真落实“五天四夜”等驻村要求,开展“到户到人暖民心”“每月十星”“我的驻村故事”“内务大评比”等专项活动,常态化开展“红黑名单”“双月评议”等。成立8个暗访组,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截至10月底,市县两级通报106次,发现整改问题1100余条。
  严格做好食宿与保障。该市财政列支专项,为每个市派工作队列支工作经费和生活、交通、通讯补贴等,县级参照落实。开展改善提升驻村工作队工作生活条件专项行动,对全市419支工作队的办公室、宿舍、厨房、卫生间等进行改造提升,确保“住得下、住得好、能干事”。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必须牢牢扛起的重大政治任务。
  2024年,运城市将提高站位,紧盯巩固衔接强化落实。全面加强党在乡村振兴局的领导,确保中央、省、市关于五年过渡期制度安排全面正确落实到位,进一步夯实巩固衔接的政策支撑服务体系和实践基础;守牢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因人因户落实好产业就业等针对性帮扶措施。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产,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协同抓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大帮扶,着力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发展产业带动、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帮扶助力、政策兜底保障,促进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保持总体稳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协作配合,加快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加大力度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层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交出全市巩固衔接高质量答卷。
  (杨哲 张莉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富辉)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