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丹巴县甲居镇聂呷村农户雷玉兰将今年高产的马铃薯重新堆放整齐。
在当地,马铃薯作为传统主粮,实现高产并不稀奇。而今年雷大姐的马铃薯,是与玉米进行套作的,两者亩产分别达到了1300公斤和969.5公斤,都实现了突破性高产。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实现突破性双高产,靠的是‘品种相配合、技术打辅助’。”四川省玉米创新团队绿色普通玉米品种选育岗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何文铸告诉记者,这短短的几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科技“组合拳”单产双走高
雷玉兰的田块,正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西南区适宜复合种植宜机收玉米新品种设计与培育”项目在丹巴县甲居镇聂呷村实施的玉米马铃薯套作高产攻关田。
品种方面,雷玉兰在专家组指导下,选择了优质高产抗
逆玉米新品种“成单305”和当地高适应性高产马铃薯品种;技术方面,配套“缩行增密增穗、规范盖膜精量直播、新型控释肥一次性深施、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
“组合拳”既出,今年收获季,雷玉兰的套作田玉米亩产达到969.5公斤,远高于普通田块玉米亩产795公斤,马铃薯亩产达到1300公斤。她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当地市场价计算,这样套作实现了玉米马铃薯套作高产攻关田亩均收益6482.4元。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高产攻关田亩均增收818.4元。
记者走访了解到,近三年,聂呷村收获的玉米销售单价为3.2-3.6元/公斤,马铃薯销售单价为1.8-2.6元/公斤。2023年度,玉米单价为3.6元/公斤,马铃薯单价上涨至2.6元/公斤。
农牧交错区套作助发展
“一般来说,高原上的玉米不是会长得比两名成年男性的叠加身高还要高吗?我看这个玉米的高度,跟川内其他地方没什么差别啊?”记者在走访时提出了疑问。原来,川内其他地区玉米秆子高度普遍在2.6米到2.8米左右,而在以丹巴县为代表的高原地区,玉米秆子高度通常能够达到3.5米到4米。
省农科院作物所玉米专家杨麟告诉记者,这是“成单305”独特的品种特性决定的——即使在高原地区,其玉米秆高度也在2.6米左右,不仅将植株养分尽可能向玉米果实倾斜,还能为收获季的采收提供便利。
另外,聂呷村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在日前的现场测产会上,测产专家组认为,这种套作模式为高原及类似生态区玉米丰产增效、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农牧交错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粮饲通用型玉米新品种与配套技术支撑。
“目前,马铃薯与新品种玉米的核心示范片面积达100亩,我们希望优质的品种和种植模式,能在我省高原农牧交错区辐射推广上万亩。”何文铸提出畅想。 (据《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