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里长出的“金蛋蛋“成为农民致富的“钱串串”。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陈小文
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聚焦以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主线,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以冬枣产业为主导,以黄花菜、高石脆瓜、沙苑红萝卜等7个特色地标产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有力实现了大荔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目标。
大荔县地处关中平原东部,立足冬枣产业做大“土特产”文章,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多种手段,多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冬枣面积42万亩(设施面积40万亩),年产量50万吨,产值65亿元。
目前,大荔县认证无公害产品6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7个,地标认证全省第一,中国良好农业规范2个,大荔冬枣品牌价值59.02亿元,成功进入中国果品品牌十强,是名副其实的全国设施冬枣第一县。
高点站位
打好农业引领乡村振兴牌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大荔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抓手,相继制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导引》《促进农产品销售实施方案》等文件,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大荔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转变。
为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合力,大荔县整合农业、市场监管、公安等力量,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成立联合执法队,连续七年开展为期4个月的质量安全巡查执法,严厉打击摘青上市、膨大催熟等行为,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大荔县还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品一标”认证和设施建造提升、智能选果线建设等,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汇集,推动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主要抓手。
科技助力 壮大冬枣产业链
大荔县不断强化科技助农水平,坚持与多所高校持续开展合作,在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土壤健康管理等方面,持续改进温棚冬枣栽培技术,光温调控、病害防控有了更多科技元素,有力推动了这一富民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如今,在县农技专家带领下,大荔每年从5月到11月都有新鲜冬枣上市,冬枣温棚亩均收益达到6至8万元。通过多元化推动冬枣产业延链补链,带动大棚薄膜、塑框、五金日杂等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脆冬枣、枣芽茶、枣醋、枣酒等冬枣精深加工产品应运而生,全产业链收益突破110亿元。此外,大荔县还搭乘“一带一路”的东风,不断拓市场、打销路,冬枣物流产业园正式开园,大荔冬枣远销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海外市场,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钱串串”。
不断创新提高
冬枣经济效益
为促进冬枣品质提升,实现产业稳定发展,近年来,大荔县积极引导鼓励各冬枣专业合作社、企业积极改进提升生产设备,通过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促进冬枣分拣、储藏保鲜能力全面提升,实现冬枣智能化、标准化分选,为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全喜介绍,他们采用视觉光电系统对冬枣进行标准化筛选,将冬枣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商品化分级,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每一颗冬枣的品质。截至目前,全县应用2.0及小型选果线281条、3.0选果线137条、最新型4.0选果线12条,选果能力提高到36吨/小时,极大地提高了冬枣筛选入库效率,延长了鲜果保质销售期,促进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严格监管 打好冬枣品质牌
为进一步培育“大荔冬枣”品牌,大荔县坚持标准化管理保品质,先后参与制定了《陕西省冬枣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出台实施《冬枣标准十条》,为冬枣育苗、栽植、生产管理、储存运输和产品分级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冬枣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对冬枣生产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对全县冬枣种植区和交易市场定期检测、精准识别,将产品产地、生产监管、销售去向等各环节信息纳入其中,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对使用违禁药品的冬枣园强制封园,并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组建了冬枣质量安全联合执法大队,建立了县镇村组四级监管网络,加强冬枣质量安全联合巡查执法,保护了大荔冬枣品牌声誉,规范了冬枣产销秩序,更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大荔县坚持把绿色、有机作为主攻方向,实施品牌营销,全方位培植品牌、创树名牌。如今全县拥有冬枣企业及合作社300余家,1000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