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陕西渭南 实施八大提升工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文章字数:3373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陈小文
  巨笔绘新景,美图入画来。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以“三个年”活动为统揽,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一条工作主线,聚焦“两大任务”,抓实“三个乡村”,开展“八大专项提升行动”,聚焦“千万工程”落地转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新成效,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2023年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强市建设,接续制定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八大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实施方案》及《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系列文件,搭建起渭南市未来三年乡村振兴工作的“四梁八柱”。
  坚持产业振兴核心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渭南市位于关中东部,现有农业人口230万人,耕地58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770万亩,素有“陕西粮仓”“陕西棉库”和“瓜果之乡”美誉。20世纪末,渭南市提出了“稳粮、优果、增菜、兴牧、促林”的农业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粮食产业稳步提升,果菜产业潜力日益显现,畜牧产业质量不断提高,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以产业振兴为核心,提升乡村自我“造血”能力。作为陕西省的农业强市,渭南市精准定位,利用优势资源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截至目前,7条全产业链中生猪、苹果、蔬菜、乳制品等4大产业被纳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就业渠道,农民可持续增收得到保障。2022年度,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达15.4%,稳居全省第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评估、财政衔接资金绩效评价均获得“优秀”格次。
  聚焦两大任务筑牢“三农”基石
  渭南市把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首要任务,为建设农业强国守牢底线。深入实施“两藏”战略,建成高标准农田269万亩,实现了粮食丰产丰收,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形成7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辐射带动39.76万农户,户均增收2100元。粮、果、菜、肉、奶产量产值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九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达239.5亿元。
  聚焦“两确保、两缩小”核心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全面摸排认定低收入人口,将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并对突发严重困难户给予临时救助。全市保障低收入人口5.6万户14.3万人,特困8985户9151人,发放补助资金3.74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3万人,7513万元。危房改造356户,农房抗震改造578户。落实专项资金5423万元,建成供水项目23处,3.7万农村群众供水保障水平得到提升。不断缩小脱贫群众与一般农户的收入差距、缩小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其中,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
  抓实三个乡村建设全面改善乡村风貌
  一是抓实乡村产业,带动区域发展。扎实推进建设,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年经营性收益50万元以上村达136个。围绕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全市成立农民合作社6582家,其中,国家示范社、省级百强社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渭南市被授予“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是抓实乡村建设,打造和美乡村。编印《渭南市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完成10个省级试点村庄、118个市级试点村庄规划编制。实行清单化管理,建立项目库,项目清单163项,策划项目1767个63.9亿元,其中聚焦3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项目199个2.91亿元,为乡村建设行动提供有力支撑。富平县土地置换、“四情工作法”等创新模式列入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三是抓实乡村治理,促进文明和谐。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开展镇村书记全员培训,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广“阳光公开”监督平台,实现村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大荔县东城街道畅家村等13个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等50个村(社区)确定为市级示范点。
  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八大提升工程实效明显
  一是粮食综合产能总体向好。2023年渭南市夏粮面积437.6万亩、总产126.25万吨,均居全省第一。在田秋粮398.16万亩,长势整体良好。二是农民增收步伐加快。落实中省市县财政衔接资金12.47亿元,安排项目1239个,开工率100%,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9185元,增幅12.23%,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三是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市粮食、生猪、苹果等7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946亿元,生猪、苹果、蔬菜、乳制品4大产业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加强。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互联网经济持续向好,上半年农村网络零售额完成39.83亿元。五是农村重点改革走深走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取得积极进展。上半年累计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500多家,新增农民合作社21家、家庭农场35个,占年度任务的56%。六是乡村规划建设稳步推进。紧盯乡村建设行动“1+15”方案体系,年度394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已完成招标191个、形成规划初步成果25个。七是农村基层治理不断加强。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治理方式,全市74.2%的行政村实现数字化治理,接诉即办的村达到65.3%,市、县、镇三级综治视联网实现全覆盖,村级综治视联网建设完成73%,全市4个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八是党建引领卓有成效。党委农办和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1+2”融合体制优势进一步彰显,纵向上下联动、横向部门协同齐抓共促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得到巩固。率先在全省开展“争百强、创示范,村村达标”活动,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育7个班次、认定588名。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开展督导指导305次,发现问题626个、推动整改617个,受理信访举报95件、办结82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8件。
  聚焦“千万工程”落地转化全面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千万工程”经验落地转化,渭南市充分借鉴“千万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一手抓乡村振兴1县11镇120村示范带动,同步整合纳入乡村建设行动示范村,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大提升”和分类型、分年度、分批次压茬推进的措施办法,积极在产业就业、人居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探索经验,“十村同建”“三化同步”等一批乡村治理模式荣获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案例。力争2035年有60%以上村达到“示范村”标准,引领带动其他村整体提升,基本实现全面振兴、全域和美。
  “千万工程”的重点是做好农村“面子、里子、根子”三篇文章。目前,全市30个示范村中,完成规划编制18个,正在进行中2个,实施各类项目176个,完成投资1.5亿元,占项目计划的54%。加快今年394个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实施五年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提高农村改厕覆盖面,做实“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生活垃圾治理,让乡村环境更优、风光更美。进一步加快补齐“硬件”短板、“软件”弱项,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上下游主体有效衔接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同时将农贸综合体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效果。细化“主体做两端,群众干中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效益,开发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功能,发展田园养生、研学科普和民俗民宿等农业新业态,真正实现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走出一条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树品牌就是大力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以市场为导向培优品种,以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大力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形成了“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走出渭南,打造更多“小木耳大产业”式的特色品牌。
  下一步,渭南市将紧密结合市委主题教育和“三个年”活动,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两项底线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大“千万工程”经验落地转化力度,加快农业强市建设步伐。全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渭南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