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江苏省淮安市凌桥镇的一处稻田里,金灿灿的稻谷颗粒饱满,田间几乎没有杂草。
原来,这是一处稻麦(油)连作可持续生态控草技术试验田,已连续开展了8年试验。在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教授强胜团队的降草减药可持续生态控草技术加持下,田间杂草几乎被“斩草除根”。
强胜的生态控草技术简单来说有4个优点——“一网打尽、一举两得、一管到底、一‘捞’永逸”,这是农户实实在在看到的生态控草。
其中,“一网打尽”是指用尼龙网拦和捞就可以除草。“一举两得”是指每年在小麦收获后,种植水稻前实施一次生态除草,能惠及一年的水稻和小麦两季作物。经过测算,该方法在达到除草效果的同时,能促进水稻和小麦平均增产约10%。而“一管到底”,是指严密监控杂草数量持续减少的动态变化,精准减少除草剂使用次数。一“捞”永逸,则指一般经过3年左右的持续生态控草,田间杂草数量大大减少,当杂草种子库降低到每平方米两万粒,能捞出的草籽每平方米不到千粒,就可以免除网捞。
田间杂草为何总是“春风吹又生”?淮安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主任张军告诉记者,杂草之所以灭除不尽,根本原因是土壤中存在杂草种子库,需要找到除施用除草剂以外的控制杂草的办法。
强胜团队通过“断源”“截流”“竭库”,减少种子库的输入量、缩小土壤种子库规模甚至耗竭种子库,从而减轻或除去草害。简单来说,就是应用灌溉期进水口拦网截流及蓄水期漂浮草籽捞除技术,阻断外源杂草种子的传入,加快种子库的耗竭。试验田边的沟渠里安装了过滤网的进出水口,这便是“截流”措施,小麦收获后、水稻种植前,将水灌入田间,在沟渠、田块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过滤网,拦截随灌溉水流传播的杂草种子。
“截流”之后,便是“网捞”环节。在水深约15厘米的田间旋耕耙田,杂草种子漂浮于水面,大约经过两小时,杂草种子就被风吹拂集中到田边或田块角落,这时使用50目尼龙网兜直接捞出漂浮的杂草种子即可。
经8年试验,示范点数据显示,种子库规模和杂草发生量均降低了90%;除草剂使用次数从稻、麦两季共5次,降到仅需一次常规土壤或两次茎叶处理,减少化学除草剂用量60%以上。此地土壤种子库的潜杂草群落少于3万粒每平方米,已经网捞不出多少杂草种子,实现了一“捞”永逸。
“按照往常一季使用3次除草剂计算,一亩地要使用价值20元的除草剂,加上人工费,一亩地除草成本至少得60元。而采用生态控草技术,一亩地除草成本只需要20元左右,大大降低了除草成本。”张军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降本增产效果,推广相关技术自然更快更好。强胜介绍,该技术实施后至少减少60%的化学除草剂使用量,降低成本30%以上。同时,还明显减少了环境污染的压力、延缓了杂草抗药性的增长。该技术除了适用于稻麦(油)连作外,还适用于单季稻、双季稻、稻田综合种养等。 (据《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