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记者 王婕 闫瑜涛
许艳峰正在查看高粱长势
扫码看全文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装武侠剧中的传统“侠士”虽然逐渐退场,但“达则兼济天下”的侠客精神,却不断放射出耀眼光芒。在现代农业的广袤疆场上,便有这样一群本领高超、胸怀广阔“侠客”。
“头雁”,既是他们的共同身份,也是他们的响亮美名。37岁的许艳峰,就是较具代表性的“头雁”。
除了以己之名建立了陕西省榆阳区上盐湾镇寨坬村首家家庭农场,许艳峰还有另一个响当当的外号——“许侠客”。
作为榆林市榆阳区许艳峰家庭农场的“大当家”,他掌管着农场承包的近1000亩农田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回归乡土,重拾耕作
《礼记·礼运》有句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许艳峰是榆阳区鱼河镇人,从事餐饮行业16年。2015年前,他还在幼儿园管理后勤。“待遇还可以。然而,我看到‘中国式浪费’比较严重,餐桌上传统的饮食习惯就是这样。我们陕北这边人很好客,来了客人,吃不吃先给你上一桌子菜,往往会浪费一半之多,那是粮食,是农人辛辛苦苦一点一滴汗水换来的保命粮。”许艳峰告诉记者,“门口也到处都是荒地,这些看似是小事,但中国的十几亿人口中,还有一部分人吃不饱,穿不暖,还有一群孩子,无法走出贫困的大山,这就不再是个人的小事了,而是对应着我们的社会责任。”
“看到土地撂荒,并且每天所需食物量过大,再加新闻报道上说大多粮食靠进口。然而,我也有担心,种粮食是不是真的不赚钱?”许艳峰告诉记者,刚开始时,
他也有疑虑。
“2015年,我把家门口的80亩荒草地开垦出来。打算全部雇人种玉米,看到底赚不赚钱?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5万元!尝到甜头后的第二年,我发展了200亩玉米。秋后一算账,也有13万元的利润,这可比打工赚得多了。”许艳峰介绍,经过慎重考虑,他果断把幼儿园的工作辞了。
出于对“治沙精神”的守护,对“未改乡音”的热爱,对“锄禾悯农”的情怀,种地成了许艳峰这辈子孜孜以求的事业。
敢想敢干,善作善成
许艳峰在当地小有名气,“为人耿直,敢想敢干的‘许侠客’!”这是大伙对他的评价。不少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钦佩他的侠肝义胆。
在外地得知榆阳区上盐湾镇寨坬村要对外承包葡萄园,许艳峰实地考察后,毫不犹豫地与村里来了个“十年之约”——签订了十年承包合同。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厨子”不看菜谱,却看上了政策。
“站在时代的风口之上,我凭着自己多年的种植和经营管理经验,建起了榆阳区上盐湾镇寨坬村村里第一个家庭农场——榆林市榆阳区许艳峰家庭农场。农场成立时间是2017年5月,主要种植糯高粱、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目前,总共种植面积994亩。”许艳峰认为,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强调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再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内容。“这个农场的大背景,就是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导下,凭着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和经营管理门道建起来的。”
2016年起,他开始治理榆溪河畔许家大梁段黄草水湾地,在鱼河镇王沙洼村开60亩荒地,种了两年玉 米;2017—2019 年,他在上盐湾镇赵家畔村承包盐碱地420亩,引进新品种高粱、葵花试验示范种植;2019年,他在陈兴庄村种植富硒谷子200亩,古塔镇罗碱村种植富硒谷子300亩。
“许侠客”虽然没有盖世神功,但已经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在“许侠客”的神奇“助攻”下,赵家畔土地承包费50元每亩涨到500元每亩。陈兴庄土地承包费120元每亩涨到550元每亩。上盐湾镇随处可见的荒山地没了,土地全部经过集中流转到户,或者是农业生产者,价格也涨到了80-120元。
多元发展,内外兼修
时下,来到上盐湾镇寨坬村,正是一幅夏末秋初“露浓压架葡萄熟、日嫩登场罢亚香”的美妙场景。
为啥要在葡萄上发力?
许艳峰向记者“大揭秘”:上盐湾镇寨坬村靠邻母亲河,具有得天独厚的泉水灌溉资源,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有防冻害、防沙尘暴等优良种植条件。于是,他以有机的高标准打造葡萄园,引用山泉水灌溉,通过沼液、沼渣提高土壤有机质,建设高标准的葡萄安全示范园。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他还注册了“利泰丰泽园”商标。
随着种植种类不断调整,许艳峰积攒了丰富的葡萄种植经验以及大田旱作物种植经验。“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种粮食,可以大大降低种葡萄这种经济作物的风险,无论何时都能‘保命’。”许艳峰如此评价自己的种田策略。
目前,许艳峰的农场已经成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22年榆阳区先进家庭农场。他个人也获得了高级职业农民、2020年十佳高素质农民、2021年特聘农技员、2022年特聘农技员、2023年特聘农技员、2023年第一批特色乡土人才(葡萄)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记者手记:历史由勇敢者创造,时代由奋斗者书写。许艳峰让人们相信:广袤农村,大有可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际行动,召唤着越来越多“有门路”和“有本事”的人回归农业。正是这么一群新农人,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时代光彩。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如是这样,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与我们愈加接近。希望这样的耕耘者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