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沟革命纪念馆 扫码阅享视频 这里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党中央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的转折地……这里就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走进杨家沟村,宽阔整洁的道路、修葺一新的房屋扮靓了乡村“颜值”;沿着山路不断攀升,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座座窑洞尽收眼底,绵延间勾勒出一幅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
借助陕北民俗特色与革命旧址的资源优势,杨家沟村不断挖掘红色革命文化,释放红色效应,让红色精神历久弥新。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以黑毛土猪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红产业”激活“文旅游”
地处杨家沟村山顶的特色窑洞建筑,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走进杨家沟革命旧址,仿佛70年前的波澜岁月就在眼前,恢弘大气的庄园大院,静默地见证着这里发生的沧桑巨变。
杨家沟革命旧址内的“新院”,原是本村开明绅士、陕甘宁边区参议员马醒民的祖宅,于1939年建成。进入院内,一座中西合璧的宏伟建筑展现在眼前,这里便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旧居。
旧居内,书桌、地图、笔砚、油灯、锅灶、石磨、石碾、土炕,处处诉说着历史。“杨家沟村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禀赋,我们依托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这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此资源转化为‘红培’、‘红旅’优势,着力推进文化振兴。”杨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永林说。
这两天,杨家沟红色文化科技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一台台大型设备正紧锣密鼓地作业。目前,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红色文化展示基地等主体建筑已初具规模。“我们要突出‘红’特色,做强‘红’文化,集中打造红色产业带,让前来游玩的游客,玩得开心、游得有意义。”李永林说。
以革命旧居旧址和革命纪念馆为课堂,杨家沟村切实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宣传者、践行者,盘活“革命文化”,拓展“农业观光、科普教育、生态餐饮、休闲民宿”等多元经济,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2022年,参观学习的游客总量达20万人次,续写了红色老区新时代荣光。
此外,为丰富景区业态,杨家沟村建成黄花菜采摘园、垂钓园、矮化樱桃采摘园等,提升游客前来旅游的体验感,力争让杨家沟村成为游客的“落脚点”而非“中转站”。
“黑”产业“出山入市”
走进杨家沟村的寺沟亨亨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头头体形健硕的黑毛土猪在食槽内拱来拱去享受着“美味”,鼻子里时不时发出“哼哼”声。以前,杨家沟村村民大多以种地、打工为生,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不高。
2017年,杨家沟村吹响产业精准扶贫号角,同年7月,扶贫工作队以养殖黑毛土猪为突破口,组建“村集体+贫困户+非贫困户”模式的新型互助合作社——寺沟亨亨养殖专业合作社。
“当时,贫困户以政府补助的扶贫资金入股,村内非贫困户自愿入股,长成的第一批黑毛土猪在帮扶单位的积极宣传推广下,打开了销路,卖出了好价钱,户均分红达到4000元。”亨亨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伟周说。
合作社陆续与陕旅饭店集团、榆林人民大厦等6家企业签订购销合作协议,“订单式”养猪模式让杨家沟村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多了一个增收致富的道路。
经过6年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合作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合作社黑毛土猪年存栏量500余头,按照“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的红利分配模式,前后进行了5次分红,分配金额达170余万元,户均累计分红达2万元。“我们采取的是陕北传统的养殖方法,以喂养玉米、麸皮、黑豆以及菌藤等粮食蔬菜为主,育肥期在10—12个月,当年就能有收益。”刘伟周说。
黑毛土猪的成功养殖,为杨家沟发展养殖业带来了信心。随着杨家沟“三变”改革的继续深化推进,又探索出了一个增收致富的“密码”——养殖“佳米驴”。
基地采取“村集体+贫困户+非贫困户+养殖大户”的合作方式,将建好的基地租赁给养殖大户经营,合作社每年光租金就有25万元收入,村民每户可以分红600元,真正让村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实现了“户户当股东,人人能分红”的宏伟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