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首个双季早粳稻品种上市在即 “中国饭碗”将装新粮
文章字数:668
  7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省上高县农业农村局在上高县共同组织了早粳水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等品种千亩连片示范现场会。经现场测产,早粳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人工抛秧种植的田块实收亩产615.3公斤,机插种植的田块实收亩产为562.5公斤,人工抛秧种植田和机插种植田平均亩产588.9公斤。
  2021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团队培育出可用于大田生产的早粳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中科发早粳25”和“中科发早粳23”(包括双季早稻早熟和中迟熟二个类型的品系),经过连续3年的国家区域试验及在多地评比试验示范中均表现优异,即将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这将是我国首个可以商业化种植的双季早粳稻品种,是该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性进展。
  “将早籼稻品种改为早粳稻品种,可以将优质新米提前两至三个月上市,为我国主粮供应端上‘第一碗饭’。”李家洋说。
  李家洋团队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调控的机理研究,在我国率先建立了植物基因图位克隆技术方法体系,克隆了影响水稻株型、分蘖数目、株高等株型特征的一系列重要基因,分离鉴定了水稻抗性淀粉合成等重要基因,并率先提出了“分子设计育种”的理念,大幅提升了水稻品种培育效率。“在充分掌握稻米基因一整套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团队以优异稻米品质基因为主线,运用分子设计育种的理念和技术,可以有效筛选出最佳亲本,只需要经过较少次数的杂交,就可以把优质、高产、抗寒、抗穗发芽等多个优异性状集合在一起,从而获得理想的粳稻新品系。”李家洋介绍。 (据《农民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