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宇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火龙果果园。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的南美白对虾现代化养殖大楼。 福建省安溪县茶园的虫情监测传感器标牌。 当传统农业遇上数字化,会碰撞出什么奇妙的火花?记者近日在福建省采访看到,数字虾塘、数字茶园、数字果园等不断涌现,数字化正在与农业深度融合,为传统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住楼房”的大虾
告别传统的池塘养殖方式,在莆田市禾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鱼虾住进了“海景房”,独门独栋还配备四季恒温“泳池”,过上了数字生活。
4月25日,记者走进公司园区,6栋现代高楼依次排开,楼内几乎没有工人,只有轰鸣的机器和水池里不断跳跃的南美白对虾。“大楼拥有水循环系统,可拦截尾水中的残余饵料和虾的粪便,确保水质洁净,有效防止病菌。”公司负责人陈正昌说。
话音刚落,陈正昌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线上养虾”。在手机App上,水温、pH值、溶氧量等数据一目了然,如遇水质条件突变,系统将快速预警并自动调节相应指标。“基地养殖密度可提高到常规池塘养殖的10倍以上,同时大幅度减少用地面积和养殖用水,一个工人一年就能养100万斤虾。”陈正昌说。
传统土池塘养虾,受到病害频发、土地资源紧张等约束,如何在高养殖成本下降低风险,提高虾的成活率,是每个虾农考虑的问题。“楼房养虾”利用数字赋能,环保又高效,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不怕虫”的“5G茶”
4月20日,福建省安溪县“喊山”开茶。步入云岭茶庄园,经理肖小云感叹,有了智慧“耳目”,茶园管理越来越轻松了。他所说的“耳目”,是茶园里连接5G网络的虫情监测传感器。传感器配有可360度旋转的高清摄像头,全天监测茶园里的病虫害情况。
肖小云打开手机,通过5G网络,摄像头采集的数据已实时传输到手机里。对茶农来说,巡山查看病虫害、一株一株排查茶树已经成为“过去时”。“千里眼”的背后,联通的是能诊断虫情和预警预报的“智慧大脑”。在病虫害发生前,“大脑”采集环境信息,对不同种类病虫害发生的概率进行预警预报。
数字技术让专家远程给茶叶“看病”成为可能。传感器的摄像头下方安装了害虫诱捕设备,诱捕到的害虫数量和种类等数据被传输到后台,虫害总数、病虫害趋势等信息一目了然,种茶越来越不需要“凭经验”“靠感觉”。“爱熬夜”的火龙果
暮春时节日落后,走进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正宇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约300亩火龙果园亮起一排排明灯,2万余盏灯火宛若满天繁星。
“这些灯仿照太阳光,在夜间补光催花,促进火龙果植株反季节开花挂果,延长花期和果期,提高产量。”公司负责人杨正禹解释,通过补光,火龙果一年增加3个采收批次,每亩每年增产约1000斤。
在公司二楼,一块大屏幕十分引人注目,屏幕上显示着果园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光照度等数据。“火龙果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0-30摄氏度,如需补充水肥,手机或电脑就能远程控制水肥灌溉系统。”杨正禹说,这些现代化手段最大限度减少了用工投入,省工、省时又省力,果园里的用工需求量减少了一半。
火龙果在福建种植一般每天补光4至6个小时,从天黑就开始“熬夜”。科技特派员周红玲说,工人们不用和火龙果一起“熬夜”,通过后台设置,火龙果的补光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设置好灯照的开始时间和时长,火龙果每晚就能轻松进行“日光浴”了。
周红玲说:“数字农业技术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热点,将为我们提供更高效、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农业生产方式。”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