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华(左一)与科研人员在交流油菜育种。 农业科技报记者万英俊王恒
他是醉心科研的85后青年育种专家,他是致力于分子育种的后起之秀,他更是立志走在让“油瓶子”装满中国油科研路上的奋斗者。他就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淑华。
1986年出生的黄淑华,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便被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以高层次人才引进,聘为副研究员。2022年入选杨凌示范区青年育种专家培育支持计划。
日前,记者走进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刚刚出差回来的黄淑华,正在分子育种实验室里和同事们忙着做实验、比数据。
在实验室负一楼的植物培养间里,黄淑华向记者一一介绍油菜育种不同阶段的油菜种质资源的生长情况,从一粒小小的胚芽到一个只有两个叶片的种苗,再到一棵棵可以用于田间筛选的种质材料,应有尽有。
“目前,我们团队致力于油菜抗逆的分子机理研究工作,主要是从种质资源的创新和抗逆分子机制研究这两方面来做。通过抗逆和不抗逆的材料杂交,综合利用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及BSA测序分析技术,来开发相关分子标记,对创建的大量DH系进行系统鉴定,鉴定完之后,再对于这些符合我们预期的抗逆材料进行田间实验。”黄淑华告诉记者。
如今,先进的分子育种技术让油菜育种变得更为精确和高效,依托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油菜获得“华丽变身”。
黄淑华告诉记者,运用双单倍体育种技术,把需要在试验田里进行的试种“搬”到了实验室中,大大降低了油菜育种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纯合材料的创制时间由传统的4到5年缩短到1年,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利用转基因技术还可大幅提升油菜种子含油量、角果的抗裂性等,提升油菜产量,降低机械联合收获损失。不仅如此,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创制出的高产、高油、矮株且抗病等种质材料,将有力推动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油菜新品种选育进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都旗帜鲜明地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
这些重要论述,让黄淑华倍感振奋,又觉责任重大,也明确了他新的育种方向。
“在不占用现有主粮作物耕地的条件下,增加粮油的产量,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方向,也是国家战略需求。为此,我们团队开展了油菜耐盐碱材料的筛选和创制,通过耐盐碱种质的筛选和土壤改良两方面结合,实现利用盐碱地来‘增油’的效果。”黄淑华表示。
入职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两年多来,黄淑华和其团队通过对抗白粉病和抗菌核病基因定位,分别锚定了油菜白粉病和抗菌核病基因位点,成功开发了分子标记,并应用于油菜抗病育种。通过耐盐筛选,获得了10份油菜耐盐优异种质,并配制了杂交组合;利用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创制了2000余份耐盐相关纯系材料;克隆了多个与油菜耐盐性相关的基因,正在进行相关分子机理研究,通过选育优质耐盐碱油菜新品种,支持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为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提供种源支撑。